王炳学《牧心游艺》系列丛书读后感

作者 喻建十

日前接到炳学先生电话,要我为他近期出版的理论专著写点感想。由于本人也喜好在写字作画之馀摆弄点文字,所以,对于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兼善的炳学兄就较之其他同道友朋又多了一份亲近与欣赏。因此,对其吩咐,自然是乐于从命。

当我看到他遣人送来的《牧心游艺》系列丛书时,居然是煌煌五卷本,几近二百万字的鸿篇巨作,着实大吃一惊。待读到他的“自序”时,才又知道这还只是近十年来的著述,不禁增添了更多的叹服和钦佩。对我来说,至少有三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其著述字数之多;第二个没想到:其学术领域之广;第三个没想到:其文字功底之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事书画实践的人们大多不喜欢爬格子,这倒不单单是因为写文章远没有写字画画来得痛快惬意,还因为他们也不太愿意在此费心。即便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能于十年间完成如此大量著述的人也应该是为数很少的存在。更何况在这期间炳学先生还经历了断然放弃体制内“铁饭碗”,转职专业媒体,再由媒体主笔人,转而成为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学津书院”的创办人等多次事业发展上的转闪腾挪。这些年虽经历多多,但初心不改,笔耕不辍,不仅成为津门书坛理论方面的佼佼者,在全国书学界也是名声鹊起,已然跻身于中生代之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心游艺》系列丛书的第一卷论文主要围绕着书法史和书法美学、印学史学与印学美学方向展开论述的。

众所周知《鲜于璜碑》不仅是汉代隶书中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碑刻,更是天津地区文物的代表。但是由于出土时间迄今不过半个世纪,对其的理论研究与书写实践远未达到深入精细之阶段,炳学先生以敏锐的学术之眼,捕捉到了这一有待着力之处,完成了《多维视阈下“鲜于璜碑”美学价值及书史意义浅识》一文。该文从整拓的气象格局、结体的妙巧情趣、姿态的风神摇曳、单字的厚重沉雄、用笔的方圆兼备等五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其美学内涵,从而为有志于研究学习《鲜于璜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有学术指导价值的参照值。

大凡从事篆刻研究的人们多喜围绕着篆刻本体展开讨论,而有着宽广学术视野的炳学先生独辟蹊径,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角度切入,将史前凿刻画图纹印记进行了比较和梳理,籍此探寻艺术发展中的共性与个性,进而对我国篆刻艺术的缘起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史前/图纹/印记:东西方史前图纹比较及艺术的史前图纹缘起与发展谫论——以中国篆刻艺术的图纹缘起与发展为例》的发表,不仅大大拓宽了篆刻艺术的学术研究领域,也为有志于此的实践者们找到了一个值得探索的好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列丛书第二卷的24篇论文都是围绕着书家个案研究展开的,其中又依据立论视角的不同,而分为“诗意文心”“学养风骨”“纸墨千秋”三部分。

《风姿与傲骨:略论王国维书法中的文人表达——以王国维手札为例》文虽不长,但其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引发了本人深深的共鸣。“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书法自其形成之日起,就始终与人的性格禀赋、心境学养相勾连,若没有“人”的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观时下习书者多将书法当做纯艺术看待,虽有其道理处,但因抽掉了人本色彩,成为单纯的艺术形式构成,则恐与传承数千年之久的书法有所背离。所以,该文的学术价值就在于此。

当然,炳学先生也并非将学术视角全部定位于学术关注稀薄处,也积极参与处于显学地位的一些研究领域,比如,近几十年来对黄宾虹书画艺术的研究似乎成为了近现代书画各领域研究无法绕过的高山大川,不但有关其山水画、花鸟画的研究论文多不胜数,就是对其书法、篆刻的研究也成果颇丰。虽然炳学先生也来此凑个热闹,但是他却独辟蹊径,在《从印谱序跋看黄宾虹金石印学研究——兼及印谱序跋研究的学术价值》文中锁定了“黄宾虹印谱自序跋”“黄宾虹为他人印谱做序跋”“他人为黄宾虹印谱序跋”以及“黄宾虹关于印谱疏证相关文字”等几个方面,由此足以见出作者的慧眼。

作为津门书法理论家,李叔同自然是必须要论及的人物,同上述黄宾虹一样,有关李叔同研究也是近年来的显学,在人们对其书画、音乐、戏剧等诸多方面成就的深入探讨的同时,《如如相印 金石永寿——李叔同印学研究与活动兼及与西泠印社渊源考略》又让我们看到了李叔同在印学方面的活动与学术交流,从而使此位近现代文化巨匠的身影更加立体更加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炳学先生并非是老学究,只将研究视线停留在过去已消失的人与事之上,关注当下,紧跟时代,也是他作为书法理论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该系列丛书的第三卷就显示出他在这个方向上的思考。

毋庸讳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书法热”的不断升温,一方面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变化,另一方面则是与此相伴随的人文精神底蕴的不断被弱化,针对此种现象,他在《“书宗性灵”精神追求的当代意义浅析——兼议当代书法笔墨精神的缺失与重构》一文中从历代书法经典的精神凸显、当代书法精神层面的缺失、在书法精神性重构红“书宗性灵”精神追求的当代意义等三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问题之所在及解决问题之手段。

书法研究的长篇宏论固然需要,在社会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当下,短小精悍的千字小文或许更能发挥其社会效应,为此,炳学先生也写下数十篇观点鲜明、时代感极强而又轻松易懂的“快餐式”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但要点突出,切中时弊,令人清醒,促人奋进。如我们仅从《浮名且待百年后》《书画圈里拜师热的背后》《书法需要有一点风骨和逸气》这样的标题中就可以想见文中的内容应该是何等的直言不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当代理论界的中坚,炳学先生自然不会忽视对现当代书画家个案的理论梳理,《王炳学书画评论集》就集中反映了他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该卷收入的七十篇书画评论中涉及的书画家可谓立足津门,旁涉全国,其中既有功成名就的老者,也有尚处探索期的后生,可谓择人不拘一格,没有丝毫门户之见。在行文立论上也多有感而发,言他人之所未见处,没有司空见惯的老生常谈。

比如,由于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唐云来先生的书法艺术早就享誉全国,对其书法的赏析与评论也曾有不少全方位多角度的短文长论,但是《云来墨雨润 青山笺书长——唐云来艺术管窥》一文作为书法家唐云来的评介文章,虽然以其书法的来龙去脉为由头,却将主要的赏析视角放在云来先生过人的诗文底蕴之上。其实,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不单是仰仗历代精品佳作的传承有序,更重要的还是有赖于厚重的传统文化所构筑的坚实基础。在炳学先生眼中,云来先生正是因为具有丰厚的文史哲学养的滋润,才形成了今日人们眼中立体的书法家形象。

还不得不说的是笔者的绘画有幸入炳学先生的法眼,《水碧霜洁 格高远——喻建十山水画解读》中对本人画风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行了细致而准确的剖析。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中那一段段直指内心的准确解读,着实让我叹服他的洞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牧心游艺》系列丛书的前四卷比较全面反映了炳学先生理性思辨的能力,那么第五卷《王炳学诗文自选集》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血男儿的赤忱情怀。特别是那一篇篇充满感情的“关于娘的文字”。

“娘是天,娘是地,娘是村庄牵着我的那根丝线。

娘走了,线断了,从此我也许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娘的手松开了,那一刻,我知道我成了没娘的孩子。

娘,你还好吗?”

当我读到《我的亲娘》开篇的这段文字,泪水不禁流了下来。这不仅是他的内心独白,也是天下儿女的共同感受啊!也正是这集中那一段段一行行情感细腻的文字表达,让我们看到了好男儿王炳学丰满的人物造像。

“四十不惑,五十成名”,《牧心游艺》系列丛书正是炳学先生从不惑走向成名的标志,作为虚长几岁的同道,我为能有这样的畏友感到骄傲,同时也坚信正值壮年的炳学先生在今后的年月里,会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喻建十,1959年12月生于天津。字九可,斋号不动容斋、小易简楼。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特聘萃英讲席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客座教授。

自幼从外祖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颂余学习书画,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公派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日本明海大学,2003年底回国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炳学,1968年生于河北省南皮县小丈二桥村。别墅墨雨轩主,50岁后以得山楼主行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南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曾供职于中国书画报社。2018年创建学津书院,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教育、研究、弘扬和传播。

先后有近百篇理论文章和书画评论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书法报》《书法》《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入选中书协、西泠印社及省市书协举办的学术论坛。2012年出版《墨雨心痕—王炳学书画评论及论文简辑》。2024年出版书学研究及诗文集《牧心游艺》五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