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1、为什么我不认为82条中的其人仍发热是虚阳外越所致?
答:
第 61条条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 61 条明显有虚阳上越的无表证的身无大热的情况,虽然身无大热,但是仍然有发热,却不是表证,干姜附子汤能够治疗虚阳外越的发热。方剂组成是干二两,生附子一枚,请注意是生附子。第 69 条条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茯苓四逆汤也能够治疗虚阳外越,出现了发热,用的还是生附子而且里面有干姜。第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白通汤是在干姜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了葱白,这个方子仍然可以治疗虚阳上越的发热。第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第 315 条有白通加猪胆汁方,白通加猪胆汤方是在白通汤的基础之上加了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也就是说它仍然有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第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用的是生附子,还有干姜,也能够治疗虚阳上越的发热。举了这么多例子,发现张仲景治疗虚阳外越,基本上都是用生附子来配干姜。真武汤的组成成分是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第一用的是炮附子,第二没有配干姜。因为干姜守而不走,配合附子能够回阳救逆,治疗虚阳外越。而真武汤里的生姜,具有走而不守的特性,能解表!但是干姜却不解表。不过干姜配附子是回阳救逆的绝配,可以治疗虚阳外越。我们把成分剖析后就发现,真武汤治疗虚阳外越的发热力量是不够的,而用生姜能够起到解表的作用。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其人仍发热是表邪未尽,仍然有表证,而绝对不是虚阳外越的发热,张仲景绝无此意。
问
2、82的原文及翻译?
答:
第 82 条条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瞩动,振振欲瓣地者,真武汤主之。把它翻译过来就应该是,太阳病,用了发汗,汗出而并没有得到解除,病人仍然有发热,并伴有心慌,头晕.可以说头目眩晕,全身肌肉跳动,身体震颤摇晃,站立不稳,向地面倾斜好像要跌倒一样,这种情况是肾阳虚弱,水饮泛滥所致,用真武汤来治疗。所以这条条文应该是太阳病发汗后,太阳表证未罢,但是他证已经出现,产生其他变证的病机是过汗伤阳而导致肾虚水泛。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就可以出现心悸,清阳不升则眩,水气泛滥,清阳不能输四肢,就会侵犯四肢经脉,因而出现身体动,严重的可以出现振振欲僻地。
问
3、真武汤与五苓散之间有何区别?
答:
真武汤证是患者本身就有肾阳虚,内面可能也有一些水饮,发汗之后把肾阳给伤了,肾阳伤了之后,就控制不了体内的水饮了,这些水饮就会泛滥成灾到处跑,跑到心下就心下悸,跑到胃里就呕吐,跑到皮肤就水肿,清阳不升则头眩,阻滞经络直接就可以出现振振欲僻地。而五苓散就不同,五苓散没有到肾阳虚的程度,仅仅是一部分邪气循经入腑,通过太阳经到了太阳腑,制约了膀胱的气化,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于膀胱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上承,而出现口渴,由于也有表证,所以也会有发热,所以五苓散是外解表而内治里,经腑同治,只是没有达到肾阳虚程度,不足以出现阳虚水泛,只是出现了膀胱气化不利而已。
五苓散应该是太阳病经腑同病的情况,真武汤是太阳病与少阴病并病的情况,太阳表证未解完,而少阴病又出现了,所以是太阳少阴并病。
把真武汤和五苓散比较的话,五苓散的里证在膀胱而已,只是气化不利,比较轻微;真武汤的里证,它在少阴肾已经不在膀胱了,因为膀胱与肾相表里,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它是由太阳腑到了少阴脏了,已经由阳入阴了,所以它比五苓散程度要重。虽然程度重,但是并没有重到虚阳外越的地步。如果重到虚阳外越,就要用生附子,不用炮附子。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刚好说明了真武汤、五苓散之间微妙的关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