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有力有效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一方面,金融总量合理增长,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0%和6.8%,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6万亿元;另一方面,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4.8%,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
此外,融资成本稳中有降,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1%,较上年同期低0.31个百分点。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强化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提升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市民经过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图片由CNSPHOTO提供)
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推出
2024年,特别是自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推出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市场反应积极正面,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
首先是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属性,中国人民银行7月22日发布公告称,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充分满足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需求,提升机构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9月下旬,考虑到金融机构跨季资金需求较为旺盛,加之国庆假期较长,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投放跨季资金,9月23日至30日,累计投放跨季资金约1.7万亿元,保障市场机构平稳跨季。
同时,两次下调主要政策利率。7月22日,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1.80%下调10个基点至1.70%;9月27日,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再次下调20个基点至1.50%,下调幅度为近4年最大,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提振了市场信心。三季度,货币市场利率围绕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运行,季末市场利率保持平稳。
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年内还两次降准,向社会释放稳经济的强烈信号,提振各方面发展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继2月降准0.5个百分点后,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二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中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允许变更房贷利率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础上的加点幅度,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10月12日,主要商业银行发布操作细则。10月25日起,商业银行对存量房贷利率实施批量调整,对于LPR基础上加点幅度高于-30BP(基点)的存量房贷,将加点幅度调整为不低于-30BP,对于所在城市目前还存在新发放房贷利率加点下限的,调整后也要符合政策下限要求。
与此同时,取消房贷利率重定价周期最短为一年的限制,使房贷利率能及时反映定价基准LPR的变化,有利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对此,报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在贷款方面,利率“下行快”,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过度竞争贷款,部分贷款利率,特别是大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在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动”,银行存在规模情结,认为存款是“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业绩考核时点,出现一些“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行为。
报告称,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受损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已采取多项措施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稳定银行净息差。一是规范存款市场利率定价行为,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异地存款、结构性存款、协定存款等进行自律管理;二是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引导银行以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三是规范手工补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银行节省利息支出超过800亿元;四是督促银行按照风险定价原则,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五是完善房贷定价机制,缩窄新老房贷利差,促进房贷市场合理竞争。
“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的挑战是既要稳增长、稳就业,又要防范金融风险。未来,若能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加强市场竞争等手段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望增强政策效果。同时,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不仅依赖于政策设计,还与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市场活跃度密切相关。”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记者表示,利率传导效率受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利率更合理地反映市场供需。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能防止金融市场混乱,改善政策利率传导能强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让政策调整更精准地作用于实体经济。这显示出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精准把控,积极调整优化货币政策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助于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也为金融机构合理定价等提供更完善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是稳定金融环境、助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下个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报告称。
直接融资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理财等资管产品不断丰富,金融创新带来的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此次报告设置专栏,聚焦直接融资发展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详细剖析了存款向理财的分流和回流,影响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机理逻辑等。
报告称,融资结构变化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加大。存款的分流和回流,影响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对M2造成了很大扰动。不仅如此,直接融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总体稳固。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近些年存款向理财分流更为便利,同时资产价格变化也可能导致理财向存款回流,M2波动增大。
展望未来,权威人士认为,未来直接融资发展将是大趋势,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
具体来看,一方面,随着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总体加快。但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中国人民银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未来,要继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报告称,随着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产品类型、传导链条都更加复杂,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不断上升,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需要持续推进,更加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充分发挥利率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效果,能够更好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效。(记者 王彤旭)
来源:中国商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