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一篇推文中,我们围绕大湾区这一特定区域,针对其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政策展开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工作。(相关阅读:)

在本篇内容中,我们将聚焦于大湾区的银行业机构,旨在对其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展望。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论方面,本报告采纳了综合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策略。团队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官方网站、监管机构官方网站、行业组织官方网站以及媒体渠道等信息源,系统地搜集并整理了样本机构公开披露的环境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从搜集的数据中精准提取与各指标相关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进而,结合案头研究方法,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与分析,以期得出研究结论。

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优先筛选41家设立在大湾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遵循《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自2021年7月22日起实施的主体要求和《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自2023年1月1日和2024年1月1日起应披露的环境信息。

根据统计样本分析,大湾区银行业机构2023年环境相关报告披露率超过95%,研究样本中68.29%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8家)通过其官网、年报、专题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气候风险管理报告、业绩报告、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等)等形式开展环境信息的披露或公开,其中三家银行业机构发布新闻稿宣传,但并未在公开渠道查询到具体报告,故本文将主要围绕已公开环境信息的25家银行阐述披露情况。

■ 在披露地区方面

近三年大湾区银行业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呈现出显著的扩张趋势。从初期主要集中于香港、广州、深圳等经济发展领先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核心城市迅速拓展至整个大湾区,涵盖香港、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湛江、江门、肇庆、云浮、清远等。这一趋势表明大湾区各地区对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断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愈发积极。随着越来越多地区加入披露行列,整个大湾区的环境信息透明度得以提升,形成了更为全面的环境信息网络,为政策制定、投资决策以及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更坚实的环境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湾区银行业机构覆盖区域

■ 在披露形式方面

大湾区环境信息披露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银行业机构作为主要披露主体,约80%的银行已单独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另有20%的银行业机构通过其他报告形式回应相关披露要求。其中,有8%和4%的银行业机构分别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4%的银行业机构已发布年度业绩报告,4%的银行业机构已发布气候风险专项报告。这些专门报告在内容编排方面展现出更高的系统性。此外,相关数据表明,多数银行机构已开始逐年持续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逐渐形成稳定的披露机制。总体来看,大湾区银行业机构绿色金融环披工作正逐步展开、持续深化、横向拓宽,预期在未来短中期会呈现披露比率与效率的良性优化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湾区银行业机构披露形式概况

在参考标准方面

银行业机构在发布报告时所参考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特点,涵盖了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及行业标准等多个维度。约60%的银行业机构参考国际通用报告标准,主要涉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GSSB)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 Standard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报告》等。此外,有84%的金融机构参考金融业行业报告标准,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总体而言,国际标准已不再是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的唯一依据,行业标准正逐渐成为更多机构在环境信息披露时的关键指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湾区银行业机构披露参考标准比例

分项披露情况

从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银行业机构相关环境信披报告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情况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情况。此外,披露内容还包括投资组合环境效益、社会贡献、客户权益保护等。

■ 环境治理体系

在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本研究从三个模块评估银行业机构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以及风险管理。每个模块根据实际披露情况设置细分评价标准。

从组织架构方面来看,绝大多数银行业机构的披露情况较好,基本建成完整的ESG治理体系架构(约96%的样本公司),主要由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主导的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组织;约有72%的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单独设立了常态化ESG/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等,独立于一般的管理组织架构,主导负责推进落实ESG相关工作。

从政策制度方面来看,92%的银行在遵循外部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就ESG/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投融资活动等方面制定公司内部的业务规范和要求。

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超九成样本银行(约96%)的风险管理机制都较为完善,并且按照央行的相关要求,将ESG因素纳入风险考量,识别公司运营、投资融资过程管理中的潜在ESG风险,对关键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管理。92%的样本机构已针对性展开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从财务影响的角度,评估不同地区、行业面对不同极端气候灾害情景时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或业务变化。

总体来看,大湾区银行业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较好,绝大多数银行业机构在战略规划、制度遵循、流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水平超过金融同业平均水平,且信息披露完成度高,为ESG实践提供事实支撑。此成果与央行的强制性披露要求有强相关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湾区银行业机构环境治理体系披露情况

■ 绿色金融业务

对于银行业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各个银行的创新性实践差异化明显。从披露结果来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业务规模占比最高。92%的银行业机构已开展绿色信贷业务,72%的银行业机构已开展绿色债券业务。个别银行业机构尝试开发产品使用工具、拓宽产品使用边界、丰富产品使用场景,创新了一系列的绿色投融资活动:绿色票据、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绿色指数、蓝色债券等,并将ESG因子纳入投融资活动全流程、全周期管理,进一步做好风控防范工作。

总体来看,大湾区银行业的绿色金融实践已经初具基础,绿贷与绿债的实践水平、披露完成度较高,其中不乏亮点出现,如招商银行在2023年承销了全球首单蓝色浮息美元债和全国首单绿色碳资产债。但在整体投资活动的环境影响监测方面,银行业机构实践表现一般,且披露信息较少,未来需考虑进一步推动被投企业开展碳排放测算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湾区银行业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实践披露情况

银行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影响

1

优势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银行明确自身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定位和目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项目,促进大湾区的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披露绿色业务的相关信息,银行能够吸引更多关注绿色金融的投资者和客户,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披露环境信息要求银行对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这有助于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因环境因素导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同时,也能够增强银行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挑战的能力,提高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银行的透明度,让投资者、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银行的环境表现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增强银行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这对于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具有重要意义。

2

不足

整体披露水平仍有待提高:虽然部分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大湾区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披露的质量仍有待提高。一些银行的披露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对环境风险和环境绩效的深入分析,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量化数据披露不足:在环境信息披露中,量化数据的披露对于准确评估银行的环境影响和绩效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大湾区银行业在量化数据披露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银行倾向于披露定性的描述,而对具体的环境指标和数据缺乏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这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

未来展望

披露标准更加统一,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提高:在与国际标准日益接轨及国内标准逐渐清晰的过程中,大湾区银行业积极与标准接轨。国际层面上,ISSB发布的IFRS S2,基于TCFD框架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为行业定制了气候披露要求,对大湾区银行业来说,这有助于精确披露投资排放等气候风险。国内层面上,今年三大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协同ISSB框架,融入中国特色,指导大湾区银行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涵盖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等方面。这将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便于监管机构进行监管,也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气候压力测试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深度与广度: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压力测试工作,重点提升测试结果的精确性,并将其有效整合至战略规划之中。通过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风险暴露,精确评估气候变化对银行业务的潜在影响,识别并管理气候风险,从而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依据。同时,气候压力测试的结果也将促进银行在业务决策中融入气候考量,推动银行业务向低碳、绿色转型,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量化数据披露将成为重点:鉴于量化数据对于准确映射银行业的环境足迹与绩效至关重要,未来银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将强调量化数据的呈现。为此,银行机构需持续优化其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致力于提升数据的精确度与可靠性,确保环境信息披露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价值正朝着更充分展现的方向发展。银行积极践行环境信息披露能够吸引更多绿色资金流入。此类绿色资金通常来自于对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的投资者群体,他们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在环境责任履行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机构。另一方面,优质客户往往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积极的行动意愿,更愿意与具有良好环境形象的银行建立业务关系。在此过程中,银行不仅能够实现经济层面的效益增长,如通过拓展业务规模、优化业务结构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同时还能在环境效益方面有所建树,如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助力减少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融资,进而为整个社会的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最终达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稿:王艺霖 焦媛媛 张智

编辑:张瑞环

审核: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