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原书初版于1992年,作者对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反思,主张关心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进入21世纪,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下,对关心的强调更加边缘化,诺丁斯再次认真审视现实,于2005年推出《学会关心》第二版。

分享常生龙院长关于《学会关心》的书评,从教育的目的、关心的特点、教育的连续性三方面来聊聊如何真正地学会“关心”。

文末还有互动赠书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人为什么要到学校读书求学,难道仅仅是为了那些学科知识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相关学科的知识仅仅是众多途径之一,而且往往还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大家为什么还要聚集到校园里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学会与人互动和交往。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群体中,不可能独善其身,要想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首先要关心这个群体,热爱这个群体,愿意为群体的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个体的努力被群体所认可时,群体也会关心个体并提供各种资源帮助个体专业发展,在让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同时,也为群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会关心》实拍图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群、关心世界……是个体最为重要的学习课题,贯穿于一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之中。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维度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否将“关心”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要素也有很多,“关心”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教育的目的

诺丁斯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如何关心身边的和远在他乡的人,如何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如何关心各种学科知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前的学校课程,并没有将关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课程的设计者热衷于建构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他们将课程的可复制性作为衡量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坚信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按照设计的课程开展学习,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并且学生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信”,才催生了大规模的教育评价,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前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学术要求主导一切。教师相信只要自己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学生就能够学得好。当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采取的最为常见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增加课时,通过再灌输、再填鸭,用更多的时间来争取学科成绩的提升。一些所谓的名校的教师和校长,甚至对这种用时间换取成绩和分数的做法津津乐道,全然不顾这样做是否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贴和关爱。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前的学校教育,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并不是鼓励孩子发展真实智力和兴趣的地方。除了很少的一些例外,学校对孩子内在的兴趣并不关心。传统的学科设置以及教学的优越地位在学校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优势,即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不感兴趣,在其他方面兴趣浓厚,也必须要按照课表规定的课程去学习。诺丁斯说:“如果必须让孩子学习某种东西,我必须首先相信,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不值得学习的;而且我还要坚信,让孩子学的东西如此重要,每个人都非学不可。”我们是否从这样的角度思考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习并不是灌输,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学生学到了什么,首先取决于学习资源的性质。如果推送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恰好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让学习成为可能。教师经常发现班上总有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愿动脑子思考,很有可能是教师给全班同学提供的是同样的学习资源,而这些资源不适合这些孩子学习,不能和他们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其次取决于教师对学习资源的理解。教师如果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理解学科内容,就很难看到学习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推送给学生的往往就是孤立的、散状的知识;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清晰的把握,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给所有人布置相同的学习内容,让学习禀赋各不相同的孩子齐步走。第三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很大,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有很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资源和内容,知识储备丰富的人,容易和自己的已经经验建立联系,产生学习上的共鸣;而知识储备匮乏的人,则需要教师或同伴搭建更多的学习支架,才有可能窥得一二。

学会关心,意味着教师要把这样一些问题始终放在心头:学生们在这节课上是否学会了认识自己的潜力?是否学会了同学间互相帮助?是否学会了承担责任和义务?是否发现了所学学科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对那些喜爱所学学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其中的学生,教师还要很关心他们是否对学科的本质和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会关心,意味着课堂不是展示教师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场域。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大家在一起学习工作,在一起协作攻关,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努力做好将一个个学生养育成人的阶段性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

- ② -

关心的特点

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重新焕发生机。”

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你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你们之间有亲子关系;教师关心学生,是因为他们之间是师生关系;你关心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以及中东地区的战事,同样也是因为你意识到虽然相距遥远,但这些战争与你有关系……你关心各种事物,说明这些事物和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关心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在这个关系内,甲是关心者,在关心着另一个人乙,而乙也意识到甲对自己的关心。甲和乙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不会存在或原有的关系会遭到破坏。

在校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关心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但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经常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妨以甲和乙为例来说明,如果甲是关心者,乙若感受到甲的关心,会有三种行为产生:接受、确认和反馈。乙先接受甲对自己的关心,然后确认自己接受了关心,同时将这种确认反馈给甲,从而形成一个闭环。学生抱怨教师不关心他们,一定是在上述环节上出了问题。比如说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教师不知道,教师总是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和课后练习,想着学生会接受教师的关心,可学生对此意见很大,觉得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的学习压力和身心发展,一点也不关心自己。

如前所述,关心的主题是多元的:关心自我,关心周围的人,关心陌生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非生命的物品和器具,以及关心知识和想法。比较对自己身边人的关心和对异乡他国出现各种生存困境的人的关心,你还会发现,在所关心的各种事物中,由于事物的属性、距离的远近等的区别,所呈现的关心关系也是各有特点的。

关心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但经常是不平等的关系。想想校园里最为普遍的师生关系,就能明白这一点。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说教师和学生承担的责任不同,学生的责任是让自己健康成长,教师的责任要大很多,包括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比如说新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包容精神,要能看到不同孩子成长的各种可能性,不用一把尺子去约束班级里的孩子们。比如说学生在学习中照顾好自己即可,但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学会从两个角度看待问题,即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和从学生的角度。比如教师可以洞察学生的内心,而学生却不能如此洞察教师。等等。教师和学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他们各自对师生关系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但师生关系永远是双向互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丁斯指出:“我们对关心还有一种自然而深刻的渴望。我们需要被别人关心。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人际关系圈子里被爱,需要在一个稍大的范围内被认识、被尊重,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环境里感到安全。加强自己与自己所处的团体的联系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和从属感。”而要满足自己的这种渴望,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自己要敞开心扉接纳对方,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关心者。关心关系是双向的,只有对方接受了你的关心,才会真诚地表达对你的关心。二是要建立真诚的对话关系。现在教室里几乎没有真正的对话,师生间教育的典型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估。三是将关心的核心聚焦于人们的共同生活,集中于人们的共同创造、维系和提升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上。当充满信任和关心的人际关系在孩子的生活小圈子里建立起来时,他们才有可能在更广泛的环境里学会关心偶尔遇到的人、陌生人以及外国人,才会学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事物。

- ③ -

教育的连续性

我们生活在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里。特别是最近几年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异军突起,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急剧变革。学校教育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将变革作为重要的议题,持续不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应。

但诺丁斯认为,“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它要求连续性。”诺丁斯特别讨论了教育过程中连续性的四种表现形式: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

目的的连续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需要将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目的是教育的航标灯,不能随意变动,左右摇摆;二是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体现教育的目的,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课间的生活。她特别例举了学生就餐这件事情,指出在很多学校,午餐时间几乎是教育的一个死角,教师颇为放松地休息,学生在这段时间也不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她希望大家从中反思每一天的校园生活,看看还有哪些死角没有被关注到,给学生创造了没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所谓地点的连续性,强调的是学生的需要时间学会为它所处的环境负责,需要时间亲身参与与维系一个充满关心的集体,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待上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一种归属感。为此,诺丁斯建议学生在同一个建筑物中的学习时间最好要有两年以上,以便学生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目的。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

人的连续性,强调的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需要和特定的人群保持持续地交往。这一特定的人群首先包括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心理安慰和指导应该来自他们自己的教师,因为教师应该最了解他们,也最关心他们。教师是最应该向学生表达同情、安慰和提供指导的人。但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关心的关心并不容易,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是同学,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意义重大,如果能够建立长久稳定的同伴关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提升。当然还有养育孩子成长的家长。

课程的连续性,一方面是强调所有的课程都应该由关心来主导,不管课程内容如何改革,关心的核心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学校现有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校应该将那些各自为营互不联系的体育课、家政课、驾驶教育、性教育、毒品教育、健康与卫生教育以及父母准备教育等融合起来,教这些课的老师应该组成一个大的团队一起工作,共同探讨教育孩子关心自我的问题。有人认为打球或者跑步时出汗是乐趣,也象征从工作里的解脱,而打扫卫生则意味着劳动。这是多大的误解啊!每个人都应该严肃认真地看待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劳动,应该看到这些劳动对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真正价值,它们应该是我们关心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杜威将连续性视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认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入学前的个人生活经历相连接,同时也必须与他们未来的生活相连接——拓宽或者加深他们的未来生活经验。

相关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购买链接)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内尔·诺丁斯 | 著

于天龙 | 译

出品方:乐府文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原书初版于1992年,作者对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反思,主张关心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进入21世纪,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下,对关心的强调更加边缘化,诺丁斯再次认真审视现实,于2005年推出《学会关心》第二版。

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参与留言赠书互动

# 分享一个关于“学会关心”的故事#

点赞+在看+评论区留言

挑选两位朋友分别赠送一本《学会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