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宏大的愿景,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践行“美丽中国”理念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长三角不仅实现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树立了典范,促进了区域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十个方面33项措施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近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行动计划》),按照空间、发展、环境、人居、生态、韧性、人文、科技、和合、善治“十美”共建框架体系,共安排33项具体任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等严峻挑战。”金灵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德林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行动计划》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措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杨德林进一步表示,此次提出的33类重点任务,包括空间优化、绿色发展、环境治理、人居改善等多个方面。其中,空间优化方面强调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保护生态红线;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则建立碳排放双控管理体系,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转型;环境治理方面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人居改善方面则致力于提升市民周边的人居品质,增加生态公共空间。
“《行动计划》还强调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推进重点区域的美丽建设,并探索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这些任务的实施将通过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的管理模式来确保落到实处。”杨德林说。
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行动计划》从碳排放双控管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交通、城乡建设和资源利用六个方面着手,提出到2025年,公交车全部实现电动化、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电动化,到2026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全覆盖;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比例超过50%。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要实现的若干目标,包括:全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0%以下,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PM2.5力争不高于28微克/立方米,重要水体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5%左右,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80%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在杨德林看来,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上海市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计划的实施也将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携手共建美丽中国先行区
不仅是上海,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近年来,浙江在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的同时,不断打造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近日,浙江下发《关于全面深化美丽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全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根据《意见》,浙江将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整治提升。到2027年,建成省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500家以上、工业园区50个以上。
按照计划,到2027年,浙江危险废物填埋比控制在5%以内,所有设区市、80%的县(市、区)通过无废城市评估;到2035年,全域高水平建成无废城市。
同时,浙江提出健全美丽浙江智治体系。搭建全省数字生态文明架构,构建美丽浙江数字化治理体系。持续迭代美丽浙江综合集成应用和生态环境“大脑”,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浙江建设。”《意见》明确,浙江要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品牌,梯度培育美丽单元。
江苏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答案是:江苏正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
江苏此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是美丽江苏建设的新起点。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表示,应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到2025年,美丽江苏建设成效显著;到2030年,美丽江苏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美丽江苏全面建成。
针对当前制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堵点难点,江苏明确:到2027年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立,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全国前列。
去年以来,安徽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以合肥为例,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新型能源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含绿量”,赋能“含金量”,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合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推动规划蓝图变为现实画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当前,协同打造美丽长三角取得阶段性成果。“水乡客厅”等百余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同步开工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成为跨域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生动案例。
在杨德林看来,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但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为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加快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同时,通过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安徽与江浙沪之间的差距较大。”杨德林分析指出,这种差异导致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建议以长三角垃圾分类一体化为切入口,统一生活垃圾分类名称、划分标准和内涵、违法标准和处罚力度。建立长三角垃圾分类网络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曾刚如是说。
曾刚建议,通畅的信息交流是长三角共抓大保护的前提,可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共生态环境服务平台,才能将蓝图、标准落到实处。
在杨德林看来,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城市和地区。应提高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才能合力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