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有两大重要消息,化债和美联储降息,很多人解读为“利好”。

无论化债还是降息,都在预期之中,都可以用最简单的经济学逻辑解释,谈不上“出人意料”。

对于流通市值80万亿的A股市场来说,本身就有强大的惯性,外界一两个预期中的“利好”或者“利空”都不足以改变运行方向,顶多影响开盘点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目前的A股市场(以上证指数为代表)的运行方向,就是10月8日的形成的高点,有三种可能性:

1、未能创新高,反弹结束;

2、创出新高,但未能有效突破,反弹结束;

3、有效突破,反弹行情延续。

如果没有有效突破(第1、2种情况),指数马上就会转身向下,行情结束的信号很清晰。

但以上只是传统的经验之谈,最近几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有效突破失败后(第1、2种情况),指数在高位很窄的区间内震荡;一两个月后,当做多能量耗尽后,指数开始缓慢阴跌。

指数在高位震荡而不是马上下跌,客观上起到了“诱多”的效果,一些刚入市的小白抱着“大牛市”的幻想继续持股、甚至加仓,而不是减持或清仓。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复杂的变化呢?似乎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操纵”?

2016年后,每当跌到关键点位,就会有权重股“护盘”,目的是为了维持指数的表面稳定,让IPO“常态化”(每周15家)发行没那么大的舆论压力。

否则,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还有脸发新股吗?

在这股护盘力量的操纵下,指数失去了弹性,变得更加具有黏性,即波动区间越来越窄,涨不上去也跌不透。

市场也养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下跌空间不大, 不急于卖股票。

确实,2015年后沪指的最低点为2440,远高于过去熊市的最低点。

不过,很多个股早就跌破了2000点对应的价位。

但这股护盘力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防守,不能进攻。

可以让指数跌得不那么难看,但没有能力制造大级别的上涨行情,更不用说大牛市了。

有效突破的定义是:指数连续三个交易日企稳在前期高点之上,并且最终收盘价在前期高点3%之上。

但这个教科书上的定义很不严谨,也没办法做到严谨。

毕竟,炒股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根据A股现在的尿性,即使达到“双三”标准,很可能也是个假突破:指数同样在高位很窄的区间内震荡;一两个月后,做多能量耗尽后,开始缓慢阴跌

真正的有效突破是一气呵成,并且后量超过前量!

如果后量不能超过前量,即使指数暂时超过前高,大概率也是假突破。

为什么说是“大概率”,而不是“百分百”呢?

因为有例外:2017年530后,成交量一直未能超过前期,但指数一路上涨到6124,远超4335的前期高点。

主要原因还是权重股全面上涨造成指数虚高!

这也留下了后遗症,许多周期股的最高点就是那时创下的,包括48元的中国石油。

回到盘面,要想有效突破10月8日的高点,成交量就要持续超过那天创下的3.45万亿,难度很大。

那么,像2007年下半年那样,依靠权重股拉升突破,就不需要很高的成交量了吗?

这也很难,因为权重股在前几年为护盘已经透支(目前并不低估),否则上证指数早就跌破2000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