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杨林宋)“光学手段、药物手段和行为学干预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近视防控的综合体系。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依赖某一种手段来控制近视是不够的。”11月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王凯做客人民名医进博专场直播间时表示,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助于建立更精准的近视增长预测模型,为个性化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除了药物治疗和行为调整外,常见的近
视控制方式还包括光学手段,例如使用功能性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等。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透气隐形眼镜,它通过夜间佩戴,对角膜产生轻微的塑形作用,从而在白天无需佩戴任何眼镜即可获得良好的视力。”王凯进一步介绍,目前,已经有区域优化技术(Z.O.T.)和智能AI验配等新技术应用在镜片或角膜塑形镜上,进一2its.amaebs.com步有效提升近视控制的效果。
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提出,佩戴角膜塑形镜为矫正和控制近视的手段之一,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的进展。
王凯提醒,框架眼镜和角膜塑形镜是控制近视的两种不同光学手段,对于度数较高的孩子(如150度以上),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可能略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的适用性和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在选择是否使用角膜塑形镜时,应该先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决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