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的上海存在很多民生问题,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涉及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就在上海百姓的生活环境与质量急需改善之时,一位心系民众的市长走马上任,他曾说:“我们必须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化为自己最经常、最本职的工作”,这位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好市长就是黄菊同志。
黄菊同志1938年出生在上海,三十年代的上海虽然相对繁华,但在日本侵略者的践踏下和各国租界的统治下,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黄菊的父亲是一家工厂的会计,但在资本家的压榨之下,这点微薄的收入成为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当解放军的炮声隆隆响起时,他们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随着新中国成立,百姓生活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成为黄菊刻苦学习的动力。
1956年,黄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那时新中国需要科技人才,他特意选修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希望能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63年黄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工作,他初到工厂时是少有的高材生,可他在实践方面完全是新手,他没有因为自己的高学历而自满,他虚心向老工人请教,他用谦和态度得到工人们的支持与喜爱。
黄菊的能力得到工厂领导的认可,他先后担任车间技术员、厂长秘书等职,之后他调到上海中华冶金厂担任车间党支部副书记。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提高生产效率的办法,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才能,与此同时,他在长期的基层工作磨练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黄菊同志在上海工作的前20年中,他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凭借出色的才能逐渐担任要职,步入八十年代时,他担任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副局长,他灵活运用掌握的机械工业技术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在他的管理之下,各企业的生产状况与人员素质都得到明显提升。1983年他调到上海市委工作,担任工业工作党委书记,在新的岗位上他再次展现出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黄菊同志先后在多个岗位上担任要职,20年中他不但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干部,同时还见证了上海的变化。1991年,53岁的黄菊被任命上海市长,他努力探索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反复强调,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批敢于冒险、敢于开拓、敢于探索的人,而他也是其中的一位。
黄菊大胆向中央保证每年超额完成财政上交,并且提出了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的主张,但是在落实时第一点就为难住了众人,“钱从哪里来”成为自费改革的阻力。黄菊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融资体制:他一方面利用国际市场进行招商引资,另一方面采用土地批租的办法改善老旧棚户区,在他的领导之下,上海不仅还清了历史旧账,还向枢纽型、功能性建设转化。
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黄菊加大旧区改造力度,加快居民住宅建设,实现了邓公对上海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到2000年时,他让64万户上海市民圆了新居梦;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他提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构想,在他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91.4万下岗人员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在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时,他经过呕心沥血的管理之后,上海形成了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框架体系。
黄菊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深耕细作整整40年,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黄菊同志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这一年他65岁,担任副总理时他仍然心系民生,他特别注重调查研究,他坚持深入一线调查、掌握一手材料,对提意见的人真诚相待,是位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好领导。
黄菊同志为了国家建设、民生发展殚精竭虑,他的身体被累垮,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即使躺在病床上仍然在处理公务。2007年,黄菊同志因病逝世,时年69岁,国家重要领导人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他的遗体火化后被安葬在八宝山。但是在他去世8年后,其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迁出八宝山,移往上海福寿园,那里是他工作40年的地方,更是他的故乡,魂归故里是他最后的遗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