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世人皆知廖承志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推动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外交家年轻时曾经戴着手铐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他的人生转折点上,总理两次伸出援手将他解救。为什么廖承志会落得如此境地?他又是如何从戴着手铐的"特务嫌疑犯",成长为新中国的外交栋梁?而他称呼总理为"阿哥"的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名门之后的革命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8年的东京太久保,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降生在这片异国土地上。廖承志的出生地选在日本,是他父亲廖仲恺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追捕正处于高潮,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为躲避清廷的追捕,不得不远赴日本。

廖仲恺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曾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思想。在日本期间,廖仲恺不仅积极联络海外革命力量,还创办《民报》,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何香凝则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她不仅是一位革命者,还是著名画家,其作品《五羊图》被誉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作。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年幼的廖承志耳濡目染了许多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廖仲恺携全家回到广州。此时的广州正处于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拉锯中,年仅三岁的廖承志就已经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为躲避袁世凯的追杀,廖家再次逃往日本。在东京,廖承志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与一般的富家子弟不同,廖仲恺和何香凝特意为儿子选择了平民学校,希望他能体会普通民众的生活。这段经历为廖承志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重要基础。

1917年,廖承志随父母回到广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亲眼目睹了父亲参与建立黄埔军校、推动国共合作的全过程。1925年8月,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廖承志的人生轨迹。他的父亲廖仲恺在广州被暗杀,年仅17岁的廖承志失去了人生的指路人。

1926年,在母亲何香凝的支持下,廖承志前往欧洲求学。他先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工学院学习。在欧洲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次欧洲之行,让廖承志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廖承志转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继续深造。在这里,他不再是单纯的求学者,而是开始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这一时期的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他精通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的能力,也为他后来在外交领域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二、反抗精神的觉醒

1929年的早稻田大学,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的时期。廖承志在这里的经历,与其他留学生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不仅专注于学业,更积极参与各类进步学生组织。在早稻田大学的读书会上,廖承志经常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研读进步书籍,讨论时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5月,"济南事件"的消息传到东京,在日本军队残杀中国同胞的暴行刺激下,留日学生群情激愤。廖承志与同学们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早稻田大学一直延伸到日本外务省。在游行队伍的最前方,廖承志高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标语,带领着数百名留学生高喊口号。

这次示威活动引起了日本警方的高度关注。当晚,日本警视厅派出大量警力,在留学生聚集的地方进行搜查。廖承志被当场逮捕,这是他第一次被日本警方拘留。在审讯室里,面对日本警察的威胁和利诱,廖承志始终保持沉默,拒绝透露其他参与者的信息。

获释后,廖承志并未因此收敛。在早稻田大学的校园内,他开始在墙上张贴反对日本侵略的标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廖承志更是频繁组织留学生集会。他在集会上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号召更多的留学生加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期间,廖承志又两次被日本警方逮捕。第二次是因为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门口散发传单,第三次则是因为组织留学生纪念五四运动。每一次被捕,日本警方都对他进行长时间审讯,但始终无法动摇他的立场。

1932年初,早稻田大学以"扰乱校园秩序"为由,开除了廖承志的学籍。日本当局随即下达了驱逐令,要求他在三日内离境。就这样,廖承志被强制遣返回国。

回到上海后,廖承志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共产党人进行大规模搜捕。1933年春,由于同事的告密,廖承志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被关押期间,廖承志通过巧妙的方式设法联系上了母亲何香凝。他让特务相信,只要见到何香凝就能获得一笔赎金。特务在押解他前往何家的路上,遭遇了地下党的伏击。就这样,廖承志成功脱险。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廖承志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他随即奔赴川陕苏区,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开启了他革命生涯的新篇章。从此,这位曾在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彻底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

三、长征路上的特殊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通江县会师。此时的廖承志已经在军中担任宣传部副部长,负责编写宣传材料和制作标语。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却在这时候爆发了。

张国焘在会师后提出"南下计划",主张放弃北上方针。廖承志凭借自己在欧洲和日本的见闻,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指出这个计划存在严重问题。他列举了具体数据,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南下计划将使红军陷入被动。这番言论引起了张国焘的强烈不满。

随后,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了廖承志头上。有人称他是"国民党特务",还有人翻出他的家庭背景,说他是"资产阶级分子"。最终,25岁的廖承志被戴上了手铐,成为了长征队伍中特殊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漫长的长征路上,廖承志的处境极其艰难。每天行军时,手铐的铁环不断摩擦手腕,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过河时,其他战士可以游泳,而他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艰难地漂浮过去。夜间宿营,他甚至无法自己穿脱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些物理上的束缚并未阻挡廖承志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的决心。在行军途中,他仍然坚持完成宣传工作。每当部队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他就请战友们帮忙取来墨水和纸张,用被铐住的双手一笔一画地写标语。

有一次,部队急需一批宣传画。廖承志在油灯下工作到深夜,手铐和纸张的摩擦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第二天一早,一批精美的宣传画就出现在了部队的休息地。战士们看到这些画作,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戴着手铐的人之手。

翻越雪山时,廖承志面临了最严峻的考验。手铐在严寒中变得冰冷刺骨,双手几乎失去知觉。但他依然跟随队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过草地时,沼泽地的泥浆几乎将人吞没,其他战士可以用手扒住草丛保持平衡,而他只能靠身体的重心来稳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