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智借力谋发展 改革创新绘新篇
——北京市房山区农文旅融合高质量改革发展对接交流服务活动内容摘编
编者按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农文旅融合高质量改革发展对接交流研讨会在房山区石楼镇召开。该活动旨在统筹利用好重点乡村的农业、生态、文化等优质资源,通过“点对点”对接赋能,促进消费扩容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改革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加对接交流活动的嘉宾围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乡村农文旅目标市场开发的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聚焦乡村旅游IP孵化及价值输出、乡村特色品牌打造、乡村运营策划与落地、盘活整合村域特有资源等重点内容,结合石楼镇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瓶颈、突出矛盾、主要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和指导,帮助其进一步找到乡村农文旅融合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改革路径。
坚持以农为本 打造镇域公共品牌
□ 郑巧飞
经过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了解到,石楼镇产业基础十分雄厚,涵盖吃、玩等方面和渔业、农业、文旅、教育等多领域,令我印象深刻。石楼镇已过发展初级阶段,踏入提质升级阶段,目前产业发展向好,与浙江等地相比亦呈优势。基于多年乡村工作经验,以及从村运营拓展至镇、区运营实践,我对石楼镇全域旅游发展有以下思考。
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文旅活动——中秋诗会 (房山区委改革办供图)
镇域运营模式探索
一是突破村运营局限与顶层设计创新。过去5年,我专注于单个村庄的发展建设,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乡村发展的典型。这种以单一团队运营单个村庄的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鉴于此,近两年来,我将研究视野拓展到镇域以及县域层面的运营模式探索上,以期突破既有模式的束缚,寻求更具潜力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运营对象的创新成为核心要点。当前,相关规划中所涉及的片区化概念,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重要启示。运营对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村或镇的单一形式,而应涵盖村、镇、片区等多种形态。对于镇领导团队而言,这意味着需要站在战略高度,深入思考运营对象的结构设计问题,这实质上是一种关乎全局的顶层设计。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在多个村庄中挑选一两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村,集中资源进行重点运营,而镇级层面则应发挥统筹协调的关键作用,成为整个运营体系的核心支撑点。当前,石楼镇已经成立了强镇公司,这为镇域运营提供了新的契机。顶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动态因素,涉及产业升级、人口流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复杂问题,因此呈现出高度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运用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视角来构建镇域运营架构。
二是优化镇域定位与角色定位。从运营角度看,镇级层面的定位和规划与村级有所不同,更为复杂。当前,石楼镇定位和口号过于复杂,最好不超过4个字,同时要保持定位与口号的一致性。基于此定位,在镇域运营中则涉及谁来执行的问题。通常是政府与第三方合作,这会涉及多层级运营管理。我们探索出“运营镇长”这一概念,即政府和第三方合作搭建平台,共同谋划镇域运营方向。
三是运营主体设计与避免管理复杂。确定运营方向后,在设计运营主体时,要避免平行划分的复杂和扁平化模式。建议从可运营角度出发,将镇域分为研学、艺术乡创等板块,每个板块由专门团队负责。比如,全镇研学业务可由一个专业团队统筹,避免多种研学类型相互冲突,提高运营专业性和效率。
四是项目运营与投资模式创新。改变传统先基建后运营模式,从镇级和区级层面出发,每年打造一批运营潜质型项目。根据运营实际需求投入资金,以运营倒逼基建投资。这一创新模式基于资源有效配置理论,能避免财政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使投资更具针对性,提高项目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应对财政紧张与全域招商团队的作用。当前,很多地方包括浙江部分地区和石楼镇一样都面临财政紧张、人力不足等问题。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为例,面对大量镇、区项目,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既懂政府需求又懂市场的第三方全域招商团队尤为重要。根据产业融合理论,在全域运营中,这样的团队能有效整合资源。一方面,可节省财政开支,无需每个村、镇都组建招商团队;另一方面,从近12年的运营经验来看,专业的招商运营团队能快速带来运营成果。
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一是坚持以农为本的融合原则。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要以农为本。石楼镇农业产业基础好,具备良好的农文旅融合条件,应加快融合进程。农业不仅是产业基础,更能为文旅提供丰富的体验内容和文化内涵,要避免过度依赖文旅而忽视农业的根本地位。
二是打造镇域公共品牌。目前,石楼镇在物理空间上缺乏系统的形象、节点和文化输出,如广告灯箱等宣传设施不足等。从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理论看,石楼镇应投入资金打造镇域形象,如在主街道、村入口等关键位置进行设计。在进行入口景观节点等设计时,要先明确品牌定位,避免规划设计的盲目性,使设计融入石楼特色,展现镇域产业多元化发展风貌,增强镇域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其次,石楼镇农副产品丰富,但精致度不够。依据品牌建设理论,通过统一设计和推广公共品牌能够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辨识度。这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还可以增强农文旅融合的协同效应,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三是采取乡村营商环境提升措施。乡村营商环境建设对“两进两回”有着积极的意义。长期以来,乡村营商环境易被忽视,但其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看,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人才和资金的关键。石楼镇可将自身定位为乡村经济创新区,围绕乡村业态创新、经济提质增效等创新指标来提升营商环境,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吸引人才回流。提升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人才和政策。在这方面,浙江有着丰富的经验可借鉴。
总之,石楼镇发展全域旅游需多方面协同推进。在镇域运营上,石楼镇要突破村域运营局限,创新顶层设计,优化镇域定位与角色。在农文旅融合中,石楼镇应坚持以农为本原则,强化镇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镇域形象与农副产品价值。同时,还应重视乡村营商环境建设和镇级强村公司建设,借鉴成功经验以实现高效管理,以此推动石楼镇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作者系浙江省农创客乡村运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杭州临平区运河街道双桥村农村职业经理人)
重视人才培养 挖掘传播品牌故事
□ 陈乙乙
杭州他乡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乡村运营领域工作已有12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这几天对石楼镇的调研了解,我对石楼镇农文旅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人才培养:扶持技术人才,提升产业效益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我们面临着复合型人才匮乏的局面。乡村农文旅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具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行统筹协调。
利用好明星效应。石楼镇可以挖掘镇内具有代表性的明星CEO或明星农创客,通过宣传他们的创业故事和成就,吸引更多的目光聚焦石楼镇。这些明星人物可以成为石楼镇农文旅产业的形象代言人,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扶持技术人才,提升产业效益。技术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石楼镇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要重视对技术人才的扶持。无论是农业生产技术、旅游管理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都应得到支持和鼓励。
品牌建设:深挖品牌故事,打造差异化与前瞻性布局
挖掘与传播品牌故事。从文化传播理论角度看,故事是传递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连接的有效载体。一个好的品牌故事能够赋予乡村旅游目的地独特的灵魂,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石楼镇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等元素,将其融入品牌故事,并延伸到产品和服务中。
打造差异化定位与前瞻性布局。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需要明确石楼镇与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不同之处,确定独特的品牌定位。同时,要有前瞻性布局,关注文旅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单一的文旅场景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石楼镇要拓展文旅场景,增加产业发展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拓展多元化营收渠道
强化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从体验经济理论出发,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渴望深度参与和体验。石楼镇可以将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过程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同时,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文旅融合的协同发展。
丰富周边产品品类,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周边产品是品牌延伸和营收拓展的重要途径。目前,石楼镇周边产品的品类相对较少,限制了游客的消费选择。石楼镇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特色,开发更多样化的周边产品。这样既能增加营收,又能增强游客体验感。
所以,石楼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他乡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乡村运营官)
思路决定出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唐国标
针对今天的会议,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房山区委改革办和石楼镇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二是刚刚听取了7位书记对各自村庄情况的汇报,感受到他们的基础扎实、思路明确,并且都在扎扎实实干工作。三是石楼镇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规划也非常合理。
结合自身实际,我想谈谈对乡村运营的看法。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的塘栖村,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如今提及,可能鲜为人知。然而,若提起乌镇,众人皆有所耳闻。塘栖村曾是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不过由于较早的工业经济发展,这座古镇遭受了破坏。
我在村里工作了26年,从曾经脏乱差的贫困村,到2015年通过“以租代建、无中生有、借鸡生蛋”等各种方式,将一个贫穷的村落转变为集体经济全镇第一,全区也名列前茅。经济发展之后,我的思路想法与他人可能不同,并不急于求成地发展产业。2016年,连续五年规划五场“千字系列”大型活动。塘栖村是由4个小村庄合并而成的,居民之间存在着“你们、我们、他们”的区分。我们通过举办“千家宴”活动,成功地将民心凝聚在一起,让村民们拥有了大家庭的意识,将“你们、我们、他们”融合成了“我们”。
同时,塘栖村实行“一村两制”的管理模式,土地也实行这一模式。现在,一半农民搬进了高层住宅,另一半仍然留在农村,管理上确实相当复杂。然而,民心的凝聚至关重要,一旦人心凝聚,无论是治理还是党建,各项工作都会变得简单许多。
有了“五千”之后,我们提炼出了“五式”工作法:一是治理有效,筑塔式工作法——塔尖党建引领、塔身骨干支撑、塔基群众参与;二是生态宜居,干塘式捕鱼法——做工作先大后小、先易后难,最后各个击破;三是乡风文明,年糕式工作法;四是产业兴旺,炒菜式工作法;五是生活富裕,握拳式工作法。
有了这“五千”之后,才带来产业发展。我们通过众筹乐园和众筹股份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众筹股份就是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无论股份多少、项目大小,人人有股份,村里尝试投入1000万元,村集体占比20%,村民占比40%,另外40%则归企业老板或乡贤所有。当然,这些项目都是经过充分论证和考察后才落地,做主的不是村集体、村干部,而是企业老板。原因在于,村民的400万元股份首先需要企业老板来垫付,我们称之为“244”比例。对于村民而言,他们只需填写一张认筹调查表,而我们通过众筹十步法对所有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确保村民感受到投资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继众筹乐园之后,我们着手打造众创果园。塘栖地区以塘栖枇杷闻名遐迩,它更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项目。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的贡果——软条白沙枇杷,便产自这里。然而,枇杷的季节性限制较为明显,因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以引进适合本地土壤生长的特色农产品。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引进了18种水果品种,包括“跑步鱼”“天空瀑布草莓”等产品。今年,我们计划引入两台机器人,以便更好地将成人和儿童区分开来。事实上,在农业领域要赚钱不太容易,打造建设乐园和果园是为研学中心提供服务。
通过以上分享,大家对塘栖村有了初步了解,也邀请大家到塘栖村走走看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塘栖村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能给各位启发和帮助,真心希望石楼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域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人大副主席、塘栖村党委书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