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在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都是全世界最热爱和平的那一部分国家之一,手握利器却从不主动惹是生非。似乎“不好斗”已经刻在了中国人的DNA里,成了中华民族的底色。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我国人民不善于斗争。相反的,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有着相当尚武的传统的。
汉使的坚实后盾
公元前100年,在大汉王朝国土的北方,匈奴单于的大帐内,一场审判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张胜,你妄图谋杀我单于的近臣,理应判处死罪!”匈奴的零丁王、前汉使卫律提着一把带血的剑,气势汹汹地走向现任汉副使张胜。他手中的这把剑刚刚斩杀了在匈奴境内试图谋反的汉人虞常。
张胜看着卫律不可一世的样子,吓得双腿发软,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声音发颤地哀求道:“张……张胜罪该万死!但谋反之事本是虞常所为,臣也不知他竟要害死零丁王。如今虞常已伏诛,臣张胜求单于饶臣一命,臣愿永世归顺单于,戴罪立功!”
见张胜已经服软,卫律把头转向了一旁地汉使苏武:“既然副使已经认罪了,你作为汉使也应该受到连坐,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我对这件事一点也不了解,根本没有参与其中,为什么还要受到牵连?”苏武用力地说着每一个字,尽可能地把话说清晰。他之前因为不想受辱抹了自己的脖子,但经过医治又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但现在伤口还没完全愈合。
卫律一听,立即抬起手上的剑,架在了苏武的脖子上:“苏君要是不肯认罪,那就休怪我来帮你再次割开伤口!”
苏武一个字也没说,只是紧紧地盯着卫律。那坚定的眼神搞得卫律有些发怵,已经死过一次的人,又怕什么再死一次呢?
卫律见威逼不成,便决定利诱:“苏君,咱们都是汉人,也没必要搞得这么苦大仇深的。我自从归顺单于后,直接被封了王,拥有牛马、奴隶无数。如此富贵,是我们在大汉能得到的吗?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以苏君之才,在匈奴这边,必然能受众人敬仰。若是归顺,没准儿爵位比我还高呢。”
苏武还是巍然不动。
卫律有点气急败坏了:“苏武,你不要不识好歹!你今天死在这里,无人可知。只会横尸荒野,在泥中腐烂掉,连口棺材都没有。你难道想要这样的结局吗?”
“够了,你这个卖国求荣、忘恩负义的汉奸,还好意思来劝降我?”苏武似乎突然伤都好了,他怒目圆睁,中气十足地大骂道,“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审判外交案件。你不仅不主持公道,还妄图公报私仇,挑起两国矛盾!我乃大汉使者,我要是暴尸荒野,还会无人知晓吗?当年南越杀汉使,结果九个郡几乎被血洗了一遍;宛王杀了汉使,自己的脑袋就被挂到汉宫北门了;朝鲜杀汉使,没过多久就被收拾了。我要是死在这里,匈奴的末日也不远了。你觉得真出了这种事,无论是陛下还是单于,会饶得了你吗?”
卫律被这句话震慑住了,握剑的手都开始发起抖来。他小心翼翼地把剑收入鞘中,然后灰溜溜地向单于报告去了。
“一汉当五胡”
苏武的这些说法可不是瞎编的,那都是历史上的大汉帝国真的干过的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汉朝的这种做法明显有点霸权主义的色彩,但也确实说明了当时汉人的强硬尚武可不是说着玩的。
现在咱们中国的主体民族依然叫汉族,这个民族称号传承了千年,足以说明在汉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无人不怀念这个以武为尊的中原帝国。
在汉朝,一直都有“一汉当五胡”的传说。这一说法是将汉朝士兵与乌孙士兵的战斗力作对比的结果,但也基本上可以反映汉人对绝大多数外族人在武力方面都是有优势的。
而之所以那些北方民族显得英勇善战,一旦入关就能横扫中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有着相当精锐的骑兵。在马上的优势自然相当明显的,因此中原的步兵难以抵御胡人一波波的冲击。
这也正说明了长城修得那么矮为什么在抵御异族入侵方面还那么有效,因为它就是专门用来挡骑兵的。人可以轻易翻过的城墙,马可跳不过去。那些胡人一旦离开了马,战斗力恐怕还不如一个中原悍妇。
由武向文的转变
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中华民族给人的感觉不再是过去那个强大到有些蛮横的大帝国,而成了温和的和平主义者呢?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当年的大汉国力虽强,但统治者仗着这一点穷兵黩武,四处征战。搞得民生逐渐凋敝,最后在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被黄巾起义送进了坟墓。
魏晋往后,统治者吸取了汉朝的教训,开始建立起了成熟的文官体制,武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便开始逐渐下降了。
如果到现在,还想着靠着强大的武力称霸世界,只能说是一种文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然而,武力居于次位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武力。在历史上,有部分朝代过于重文轻武,最后往往迎来被外国欺压甚至灭亡的命运。这些王朝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文化是文明发展的枝干,但武力则是它的根基。
结语
正所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能走到今天,也正是在如何使用武力的问题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武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肯定可以防止很多问题变得严重。止战,才是我们尚武的最终目标。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