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意渠道 促进媒体融合
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主任 杨 佳
经过十几年发展,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网上渠道,已经累计促成群众提出的490万条意见建议获得各地区各部门的回应解决,成为人民日报社的拳头产品,起到线索库和数据中台作用。
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问政”平台到人民日报各版面及子报子刊,群众留言线索正在人民日报的各个媒体平台转化为新闻报道和数据产品,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领导留言板”也在持续升级。除助力干群的直接连接外,还建设了“人民建议”网上建言征集平台,打造汇集民智的新渠道。
近期,我们在人民网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帮助下推出智能化群众工作系统“民意通”,利用人工智能汇集、筛查、处理庞杂数据,实现用技术为基层减负。
发挥平台优势 服务更多用户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 震
快手作为全球知名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为用户提供短视频和直播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快手正向更高水平发展。
6月6日,快手推出生成式大模型产品“可灵”,在平台内容生产、理解和推荐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也推动快手的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智能化迈向更高水平。目前,“可灵”有超过360万用户,累计生成超过3700万个视频和1亿张图片,为全球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新一代创意生产工具。
过去几年,快手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跟主流媒体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如今,快手已经拥有数万个媒体和政务账号,帮助各类机构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奏响主流声音 形成矩阵合力
重庆市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任 骏
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秉持互联网思维,坚持推进“五融”,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融入大局,奏响主流舆论声音。坚持内容为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
融汇功能,形成矩阵传播合力。打通全媒体平台,优化生产体系,不断扩大舆论影响力。
融创迭代,加快智媒产品更新。建成智慧融媒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大数据实验室,探索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内容生产和传播流程。
融通中外,打造国际传播范式。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校地合作共建国际传播工作室。
融合跨界,构建互补共赢模式。“新闻+政务”,搭建“融媒问政”平台;“新闻+服务”,打造“融美利”电商平台;“新闻+商务”,将新闻流量转化为旅客流量、产品销量。
搭平台建生态 拓展主流阵地
天府融媒(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华
近年来,天府融媒联合体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搭平台,聚起来。天府融媒联合体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领导,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4家单位发起,联合21个市(州)媒体、1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组建,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融媒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
开通路,动起来。通过省级技术平台及其相关产品技术矩阵建设,对省内媒体实现传播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
抓运营,活起来。搭建起内容池、数据池、人才池、产品池、资源池等,为内容、渠道、数据、用户、活动等多元化运营奠定基础。
建生态,强起来。加快构建从传播到技术、从行业到产业的全生态体系,为联合体运营提供系统性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顺应传播趋势 讲好城市故事
四川省广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袁 敏
四川省广元市聚焦“一道”(古蜀道)和“一节”(广元女儿节),顺应媒体传播变革趋势,讲好广元城市故事。
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不断丰富多场景应用、多渠道传播、全领域展示。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策划,2024年广元女儿节期间,吸引外地游客160余万人次。运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出《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沉浸式新闻等产品60余个,吸引国内外观众来广元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
借助各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力量,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传播矩阵。推出新闻《蜀道“候鸟”贾和普》、纪录片《六十年蜀道缘》等各类报道240余篇,立体讲述广元故事。
做好国际传播 促进文明互鉴
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主任 陈 方
解读中国工作室是中国外文局创新影像团队,长期推动中外合拍影像创作。
在国际传播中获得海外观众青睐的视频作品,往往都是小切口、小视角、小人物的叙事表达。例如,我们与国外创作团队合拍的小康主题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聚焦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把价值观蕴含在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故事中,有了故事张力,才能有效对外传递中国价值。
国际传播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对外话语就是沟通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桥梁。国际传播就像到别人家做客,对外话语要做到“平等待人”,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习惯换位思考,多反映中国与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开展品牌推广 提升城市形象
四川省绵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关 键
四川绵阳在推进媒体融合、塑造城市品牌中,坚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媒体做媒体,创新求变谋发展”。
以舆论监督推动城市建设。组建舆论监督部,打造监督栏目为主、民生服务栏目为辅的“问政绵阳”体系,常态化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有力推动干部作风改进、治理能力提升。
以品牌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围绕“科技之城”,打造“了不起的科技城”精品栏目;围绕“李白故里”,推出“宝藏绵阳”融媒产品;围绕“熊猫家园”,开展“去邻居家做客”科考直播。用品牌擦亮城市名片。
以文化为媒助力城市发展。开展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资源推销活动,走进多个城市开展宣传,以文化吸引力、媒体传播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融通多元力量 跨越圈层传播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蒋 蕴
要实现跨圈层的爆发式传播,必须融通技术、话语、渠道等多元力量。
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目前,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正在整合全省国际传播资源,打造贯通省、市、县三级,媒体、企业、高校、智库、个人等国际传播主体共同参与的省域国际传播体系。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完善创新发展和管理机制,开发新应用、嵌入新场景、催生新业态,以数智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传播,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推进渠道建设,深化与海外主流媒体多元合作,拓展新兴平台。与50多家海外主流媒体开展多语种合作传播。在海外新媒体平台,用新玩法不断提升海外年轻受众群的关注度和互动率。
搭建传播平台 推动融合发展
甘肃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 王曙峥
甘肃兰州新区获批12年来,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在荒滩上建起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融媒体力量讲好城市故事,是我们关注的课题。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让故事传播有平台。构建以兰州新区报、兰州新区官网、客户端等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的运行格局,为讲好新区故事提供平台支撑。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推出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全力做大做强做精内容,提升新区城市形象。
注重国际传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中新社、凤凰网等媒体建立联动合作模式,策划推出产业、生态、文旅等系列视频节目60多部,讲述真实、生动、多元的新区故事。
整合优质资源 实现差异发展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王曦辉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2023年6月成立,目前已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
整合河南日报、大河网、顶端新闻、大河报等优质外宣资源,按照“日总结、周策划、月规划”的原则,协同发力、握指成拳,重要资源统一共享互通,重要内容统一采编发布,重点信息统一审核把关。同时根据各单位特点深耕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
合作建立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稿渠道;与16家海外华文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人民日报、新华社、CGTN等开展合作;与多地国际传播中心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了“1+3+N+X”海外传播矩阵。建设1个旗舰平台英文网站,海外社媒账号14个,账号月均展示量超过30万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