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母女冲突 完美自恋 红斑狼疮/安乐死的象征意义

(2)沙白和母亲,为何至死都不和解 ?

这一疑问,仍可从俄狄浦斯冲突给予理解(注,关于俄狄浦斯情结有N多版本与解析。沙白的故事,符合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爱客体”竞争,即俄狄浦斯冲突)。

基于前面对沙白的原生依恋,和为何能决绝分离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幅意象:不对等三角依恋中,沙白的父亲(广义上)是那个集性爱.力量.权威于一体的男人,(心理层面)母亲和女儿是一对情敌;于这一场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中,显然:沙白完胜,母亲完败。

若换个角度,母女在漫长的无意识“爱客体”竞争中,谁也没胜过谁,抑或,她们互为赢家,也互为败寇。有两个细节能支持这一看法。

一个是沙白做红斑狼疮遗传基因检测的举动。乍看这是令人费解,也不可理喻的行为。因,沙白是懂“出生”不可选择的简单道理,若她只是想要母亲的一个承认或一个“对不起”,不足以解释她作为一个高知精英的行为。但她却这样做了!这不可理喻本身,只能说沙白的幼稚,即前面分析到的她无意识心理,处共生期。

共生的特点是,只能被爱,不能受挫。凡被母亲“拒绝”或“不认可”之类,可能被婴儿体验为“不爱我”“弃我不顾”的分离恐惧。

这个细节进一步支持,沙白与母亲,不仅是敌对共生,还是停留在俄狄浦斯的冲突阶段。那么,沙白对母亲不可理喻的作为,表面看,是对母亲在她住院时没来看望的不满,底层逻辑却是:红斑狼疮意味的丑我,是母亲,是母亲基因,我(还)投射你。也可理解是,她对母亲比自己健康/活力/漂亮(沙白的漂亮可推测母亲亦漂亮)的无意识妒忌/报复。

同理,母亲跟沙白一样。她对沙白的不可理喻之举:不去看望女儿,怒对沙白对她的责备,女儿都不想活了也未主动与女儿和好...这足够说明,母亲也幼稚,其心理也是个处俄狄浦斯期的小女儿,跟情敌白沙必然要死磕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层面,沙白和母亲的互不谅解...已经表达了她们的爱之切、恨之深,双方既非败寇,也非赢家。

另一个细节是,沙白在去瑞士前的视频中说”...只是现在我和妈妈之间有隔阂,原因是我俩的隐私,我不想透露”。这个点,非常重要,但却成了永远的秘密。原因,是母女恨之深的真相,唯它能够让我们理解,母女为何至死都不和解的谜团。

我还有个疑惑:沙白的不配合治疗,到放弃治疗,是否与母亲的关系/态度有关,关联有多大?比如,沙白住院期,如果母亲很关心/包容女儿,沙白是否会有另一种选择?

遗憾的,这些疑惑,跟随那个谜一样的“原因”亦将成为永远的谜团。

(3)沙白的红斑狼疮,安乐死的象征性解读

实因为沙白患的红斑狼疮,使得很多人对此病有了认识:不能根治,但能控制;降低生活质量,但能够正常生活。很多好心人对沙白留言,鼓励她治疗。

有趣的,沙白回应网友们让她学习史铁生:我更像是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乳腺癌后为了美拒绝手术。我的性格、我的价值观决定了我的选择。

透过沙白的有趣回应,令人感觉她跟自己有种特别的关系。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沙白的自恋既傲娇甜蜜,也脆弱苦涩,一种矛盾而幸福的自恋。

这一自恋,可从红斑狼疮,安乐死的象征意义得以诠释。首先,红斑狼疮在医学上,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人体的九大系统中,免疫系统堪称防御、抵抗、协调内外“病毒”干扰的卫士。但如果“病毒”太狠,是会伤及卫士,卫士会病倒。

人的心理系统,也有一系列防御机制,比如偏执投射,妄想,合理化,否认,转移,升华等等,如果个体遭遇急性或慢性的精神伤害,心理便会启动不同的防御机制,以避免内在深刻的恐惧。

红斑狼疮,作为免疫系统的病,因其会伤及多个器官,症状多样复杂,最受损的是免疫障碍,抵抗力降低。从象征层面,犹如抑郁障碍,暗喻了代谢“愤怒”的心理功能降低,而出现的一系列自我攻击性症状,如:各种成瘾/拖延,自虐自伤等等。

沙白的红斑狼疮,一方面隐喻了她的坏我/丑我,同时也隐喻了她的防御性武器。即,红斑狼疮就像是一把匕首,既(惩罚)抵抗来自客体,比如母亲的控制,也(惩罚)抵抗来自内部对完美的苛责。尽管最终,是完美自我,战胜/超越了“匕首”。

这个隐喻,揭示了沙白性格中的自我毁灭(冲动)。在她矛盾完美的自恋中,毁灭性自我,和理想化自我,是一体两面的存在。这就可理解,当那个坏我/丑我,威胁到理想/完美我的时候,沙白宁可,应该是必然,必然选择S掉前者。

安乐死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是死亡的天花板。凡有资格有资本,也有意愿的人选择安乐死,无可厚非。而沙白的安乐死,直接映射了她的自恋需要:即使她必然要毁掉不完美自我,也要给“不完美”一个优雅/尊严的毁掉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知沙白生前是否有求认同/赞美成瘾(这是自恋者的核心),但她选择安乐死,且向外界公开.....无疑让世人皆知,她给自己“过了极好的一生”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无疑,沙白无意识地实现了被认同的最大化。

我之所以说沙白的自恋,矛盾而幸福,也在于她选择的安乐死,还有一隐喻:无意识的完美犯罪。轻轻的走了,不带一丝罪意。

透过沙白的故事,引发人深思的问题很多很多。而我用精分视角解读沙白看出,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认识自我,以及关注原生关系的重要性。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太多沙白似的自恋,和原生依恋模式,主要反映在父母/夫妻关系,是小于亲子关系的养育模式,这,对于小孩早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期,是会妨碍ta们顺利度过,或有效克服“情结”的。

最后,用我比较喜欢的某网友的评语:他人即地狱。千万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因果。尤其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身优越性极高,自由意志极强的人,你一说就错,你一点就破。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沙白做沙白。允许自己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