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渭南日报创刊75周年和复刊40周年。数十年来,几代渭报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站在时代前列,积极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记录着东秦大地的深刻变革,讲述着渭南人民努力奋斗的非凡故事。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渭南日报》推出“新老报人”系列报道,回顾老报人心系报业、殚精竭虑、开拓创新的动人故事,分享新报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再创辉煌的奋斗故事,通过他们的视角向过往致敬,带着希望,怀着热情,奔向美好的未来。
用镜头讲述岁月如歌
——专访《渭南日报》老报人孔令成
渭南日报记者 赵倩茹
8月25日上午,我与孔令成老师在他所居住的小区凉亭如约见面,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看到我时,他递来一瓶水:“这么热的天,辛苦你们了!”声音洪亮有力。
刚坐下,孔老师便迫不及待地问起报社近年来发展的情况。“我每天都读咱们的报纸,看着一代又一代新记者写的稿子越来越好,拍的照片越来越专业,我很欣慰,报社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新鲜血液了。”孔老师感慨道。
报社发展壮大,离不开孔老师这些老报人的贡献。从1984年渭南日报复刊时的十几名记者,到如今近二百人的集体,报社的队伍一直在壮大,新老报人始终秉持一颗不变的初心,将最动听的故事用镜头和文字讲述给更多人听。
“最令我难忘的采访是1986年,我采访了一名合阳中学的退休教师——雷烽。”孔老师回忆道,“去采访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在他住院化疗期间,我们做了一期报道——《耿耿赤子心》。他的事迹到今天回忆起来,依然令我十分感动和钦佩。”
从孔老师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这位老教师无私奉献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从教20年的雷烽从未因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平时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个人存款10000元捐给合阳中学教育委员会,设立“雷烽劝学奖”,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可让人唏嘘的是,在自己女儿结婚时,他却只能拿出30元作为嫁妆。他是一位时代的楷模,将毕生的精力和积蓄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孔老师说。
在孔老师每一张摄影作品背后,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教师楷模”雷烽病榻上消瘦的面容,陪他度过几十个寒冬打满补丁的老毡靴,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教师的感人事迹;人头攒动的集市里,黑白老照片诉说着往事,以镜头为笔,沉淀时光之味,世间百态尽显其中;五彩气球升腾的背景里,矗立着新建成的凤凰大厦,城市发展的步伐在那一瞬间仿佛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从业20年间,孔老师用镜头记录下无数个动人瞬间,把定格的永恒展示给读者。在他看来,这就是摄影的意义。他和一位同事也曾共同出现在将瞬间化为永恒的照片里,令他倍感惋惜的是,再也不会有那样的瞬间了。
说起同事王文,孔老师还没开口便红了眼眶。“2003年8月,渭南遭遇特大洪水,我的同事王文在报道洪灾现场时不幸牺牲。”短短几句话,孔老师数次哽咽,他平复情绪后,继续道,“他几次深入抗洪救灾现场,就是为了全面展现抗洪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不易,可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被那场无情的洪水夺走了年仅36岁的生命。”
他想通过我们这次采访让更多新记者知道王文的事迹,也想借此提醒更多记者,在采访时遭遇险境,一定要将个人安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工作,服务于大众。
孔老师告诉我,自己并非渭南本地人,但他一直以渭南为家,以自己是一名报社记者为荣。“是报社给了我展示的平台,也让我有更多机会走近渭南,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它的一步步变迁。无论是希望的田野,还是欣欣向荣的城市,都是我记者之路上的美好印记,我会永远珍藏。”孔老师动容地说。
2024年,是渭南日报创刊75周年,复刊40周年。在此重要节点,孔老师也送上了自己对这个“家”最美好的祝愿。“希望我们的日报越办越受群众喜爱,也希望更多青年记者深入基层,多倾听百姓声音,用镜头记录下美好瞬间,用笔墨传递真实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