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思明是江南一个穷秀才的儿子,自小家境贫寒,居住在一个破旧的草屋里。爹爹靠着在村塾教书维持生计,妈妈则在家里勤劳地做针线活,艰难地养育着李思明。李思明从小就十分聪明,有着过人的悟性。

每当村里有人施舍几本旧书,他就欣喜若狂,日夜钻研,直到将书背得滚瓜烂熟。李思明还经常缠着村塾的孩子们讨要抄旧的习字稿,以及村民扔掉的旧稿纸,靠着灯火夜读,练就了一手好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年时期的苦读生涯

7岁起,李思明就跟随父亲读书识字。父亲见他如此用功,便尽己所能,教授他认字识文。李思明懂事早,能够静心听父亲讲解《孟子》、《论语》等典籍。有时父亲忙着教课没有时间,他还会一个人在屋里独自阅读,遇到不懂的字句,就反复琢磨,直到全然明白其中的含义。

到10岁时,李思明已经能够背诵几部典籍,并能写出没大没小的文章。李父非常欣慰,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品学兼优,由衷地感到骄傲。他把自己积累的一身学识都尽力传授给了李思明,希望儿子有朝一日可以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思明日复一日地苦读,即使放学后,也会端坐在烛光下继续看书。每当其他孩子在村里嬉戏打闹时,他总是埋头苦读,甚至熬过许多个通宵。李思明知道,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难得,必须努力学习,以备科举那天。

他常想象着未来乘坐花轿的场景,这让他在短暂的玩耍时间后,更加努力地钻研书本。李思明还会在晚自习时,装作在殿试场上应试的样子,认真写出文章。他坚信,勤奋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法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挑战乡试的汗水与泪水

15岁那年,李思明终于来到县城,第一次参加乡试。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大考验。父亲在出发前对他寄予厚望,母亲也用积蓄为他准备了考试的路费。离开家乡来到这里,一切对李思明来说都是那么陌生和新鲜。

他在一家简陋的旅店住下,开始熟悉乡试的规矩。李思明还听说了很多城里读书人的传说,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藏书,而自己不过是一介穷书生。这让李思明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这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试前一晚,李思明整理好笔墨纸砚,在房里反复演练文章开头。他提前背诵了所有科目的内容,生怕临时紧张时忘记章句。就这样捱过了不眠的一夜,第二天拂晓,李思明来到乡试的考场。

他提着笔墨,寻找自己的座位,看着窗外透进来的晨光,内心激动而紧张。在看到那张空白的答卷时,他兴奋又忐忑,生怕自己在紧张中记混了知识点。待考官宣布开始,他深吸一口气,端起笔,一气呵成地将这些日以继夜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写就了一篇通顺流畅的好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试结果那天,李思明早早来到县衙门口张贴榜单的地方等着,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自己的名字。他焦虑地在人群中穿梭,等到最后一张榜单张贴出来,他终于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排在了数十人之后,果然如愿以偿地乡试中了。

李思明激动地双手合十,感谢上苍,父亲的期望没有白费。作为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感到无比欣喜与自豪。

这一刻,他终于证明了自己,并且向人生进军了第一步。他知道,这只是踏出的第一步,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会试和殿试的准备必须从现在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乡续写未来抱负

中了乡试后,李思明回到家中,父亲欣喜之余也不忘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李思明深知时间不多,殿试的门槛远高于乡试。

好在父亲积累的藏书为他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加上自己勤奋好学的素质,李思明有信心可以在两年内充分准备。白天,他会在村塾教课赚取盘缠,晚上则是与写作烛光为伴,反复研读古籍,学习优美格式的文章结构,提高自己的文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思明常设身处在中举高手的位置,思考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经典例子,什么样的字词安排,来彰显自己的学识和文采。有时,他也会模仿一些已中举人的文章格式,进行临摹练习。

李思明还经常磨炼自己的写作速度,因为会试考官同样会注重速度。如此日复一日地训练自己,他确信会试的时候一定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准备的间隙,李思明会思考殿试后的美好未来。他想象着终于当上了功名显赫的大夫,能够报答父母,娶一位好妻子,过上体面生活的场景。

这激励他在枯燥的复习过程中也不放松,夙夜兼程。终于,在20岁那年,李思明如愿通过了会试,在万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了举人的 骄人资格,可以去京城参加决定命运的殿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殿试前的详细准备

来到京城前,李思明第一次离开家乡,激动之余也有些不舍。临行前,父亲再三叮嘱他要谨记自我,保持本心。而母亲也动情地拥抱他,让他一定要保重自身,才是最重要的。

恰逢正月,李思明沿途见识到了北方的风土人情,增长了见识。但他知道,这场殿试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与前程。不能有丝毫懈怠与侥幸,必须全力以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这次殿试,李思明提前一个月来到京城,熟悉这里的环境。他还四处打听哪些考生最有可能与他争夺前三甲,分析他们的长处和弱点。

李思明也会参加一些举人们的文人雅集,旁侧敲边鼓地与他们讨论学问,感受风向。在与这些举人的切磋中,李思明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这让他更加努力地复习。他坚信,战胜这些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比他们更用功更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殿试前一天,李思明整理好笔墨纸砚,检查每一样细微之物是否完成,默默在心里复习各类题目的套路。他浏览书架上自己这些年的笔记与草稿,全数复习背诵。

今晚,他绝不睡觉,一定要全神贯注,以最佳的状态应对明天的殿试。李思明在椅子上静坐到天明,脑海中模拟着各种考题思考对策。

第二天拂晓,李思明整装前来太和殿外,准备入场应试。这是实现夙愿的最终机会,他必须全力以赴。望着头顶上金色的殿宇门楣,李思明深吸一口气,整理好仪容与仪表,准备加入到竞争的队伍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探花后荣华富贵的新人生

嘉靖三十五年的殿试,共有两万余人参加,竞争异常激烈。李思明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座位,心跳加速。他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紧张,要沉着应对每个题目,发挥平日的真实水平。

殿试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艰难的题目一个接一个,李思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记述自己的文章。当考官高喊“卷起”时,他长舒一口气,对自己的发挥很满意。现在,只能等待一个月后的放榜那一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月后,宣布殿试结果的日子终于来临。清晨,数以万计的考生和民众都涌向放榜处,希望一睹结果。李思明穿过人群,在榜单上忐忑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写在第三甲探花的位置时,欣喜若狂,几欲当场痛哭流涕。

他终于一举中了探花,实现了从小到大勤勉学习的夙愿,证明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这一刻,他泪流满面,感谢父母的培养之恩、村塾先生的知遇之缘,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封建时期,能够在殿试中取得前三甲的成绩,就意味着功成名就,飞黄腾达。其中,中了状元固然最为光荣,但中了探花的考生,往往更受皇帝和达官贵人欢迎。

因为根据古代的不成文规定,探花不仅要有出色的才学,还必须长相俊朗、举止优雅。李思明正是这样一个兼具才华与姿容的少年才俊。

殿试放榜后,很快便有朝中显贵们的家人前来提亲,想将闺女许配给他。李思明经过仔细挑选,选定了一个富贵权门望族的千金小姐为妻。两家历经多番商议,终于敲定了亲事。不久,李思明便被任命为一品官职,继而步步高升,终成为一方贵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一个穷苦书生,到终于当上令行禁止的朝中官员,李思明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每每想起从前勤奋求学的岁月,以及父母对他的期望和支持,他都对科举制度倍感谢意。也正因为有了这次殿试的机遇,他的人生才敞开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李思明时时感激着这场殿试带来的巨大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