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初的东京马拉松开始,直到11月初纽约马拉松落幕,第16季的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历时8个月曲终人散。
来自 肯尼亚的本森·基普鲁托(Benson Kipruto)和海伦·奥比里(Hellen Obiri)分别拿到了各自职业生涯首次大满贯年度冠军 ,这也标志着世界马拉松顶级选手们开启了新的篇章。
那么回望这一年的大满贯,我们该记住什么?
作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马拉松系列赛,产生优异的成绩自然在情理之中。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们已经不止一次见证了女子马拉松疯狂的提速。 截至如今,女子马拉松历代前十位的榜单在过去五年之中更换了9人。
今年的大满贯赛事之中,女子马拉松的两项世界纪录均被改写: 在伦敦,佩雷斯·捷普切切(Peres Jepchirchir)以2:16:16将尘封七年的纯女子纪录改写,这一场的前三位都跑进了2小时17分;
10月13日的芝加哥,全世界马拉松爱好者都见到了鲁斯·切普格蒂奇(Ruth Chengetich)的疯狂输出,开局冲着2小时07分去跑,最终以2:09:56改写世界纪录,将女子带入210大关。
奥运会马拉松决赛也会被算为大满贯的认证比赛。来自荷兰的西凡·哈桑(Sifan Hassan)以2:22:55的成绩刷新赛会纪录夺冠。
不过,坊间似乎对她和蒂格斯特·阿塞法(Tigst Assefa)冲刺时候的肢体碰撞更为热衷,而忽视了这位连续参加场地长跑和马拉松的选手,已经被列为史上最优秀的长跑选手(之一)。
相比女子纪录和成绩的改写,男子精英在大满贯的表现不尽相同: 基普鲁托在3月初的东京跑出2:02:16,这是2024年全球最快的马拉松成绩,同时成为他拿下年度冠军的关键一役;
塔米拉特·托拉(Tamirat Tola)延续了大场面选手的本色,2:06:26刷新尘封16年的奥运会纪录,为埃塞夺得了唯一的奥运会金牌。
而在其他几场大满贯赛事中,没再产生新的赛会纪录,反倒是出现多位首次问鼎大满贯的跑者,群雄逐鹿的态势已经形成。
世界马拉松大满贯是如何确定名次的?这其实是并不复杂的算术题。通过它还可以看到刚刚结束的这一季竞争有多激烈。
六大满贯和奥运会的前5名分别对应获得25、16、9、4、1分,一个赛季至少两场比赛的分数叠加来计算最终的名次。
比如首次夺冠的基普鲁托,东京的赛会纪录给他带来25分,奥运会铜牌拿到9分,让他以2分优势险胜NN跑团的默罕默德·埃塞(Mohamed Esa);并列第3位的约翰·克利尔(John Korir)和托拉各29分,之后有五人以25分并列——因为今年的大满贯,没有哪位一位选手能拿到两站冠军。
翻开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历史,除了因新冠疫情造成动荡的2019-21年,上一次年度冠军没有在赛季中两次问鼎的,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埃曼纽尔·穆泰(Emmanuel Mutai)。
相似的局面也发生在女子精英身上。 奥比里和埃塞选手苏图梅·凯贝德(Sutume Kebede)同为41分。最终奥比里凭借着赛事总监们的投票表决夺冠。 除了并列首位的两人,哈桑、阿塞法、捷普切切、切普格蒂奇等人积分接近,这几位分别拿走了一站冠军,却也无法向着积分榜首再进一步。
由于奥运会的原因,今年的精英选手在准备赛事和恢复上要做更多的取舍。 最受影响的要属柏林,这个往昔诞生世界纪录的胜地,由于赛事和奥运会相邻太近,许多著名的选手未能出场——某种程度上,这也为年轻和未曾夺冠的选手们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毕竟谁也无法预知,今日的无名之辈不会成为明日的天皇巨星。
如果看过今年的七场比赛,你可能会感慨一些并不熟悉的人率先冲过终点,也会为成名许久的老将衰退而感叹。新老交替是职业体育无法避免的场景,争分夺秒的职业马拉松赛场更不例外。
放到2024年的大满贯赛场就更为明显。
今年七位首次拿下大满贯冠军的选手中,有曾经奥运马拉松银牌得主纳吉耶,也有维维安·捷普基鲁伊(Vivian Jepkirui)这种曾经场地赛站台的选手;而像约翰·克利尔、米尔克萨·门格萨(Milkesa Mengesha)、亚历山大·穆尼奥(Alexander Munyao)这些男子精英的过往履历并不太耀眼,但也各自有故事可言;
比如克利尔的前辈曾经也是大满贯冠军选手,穆尼奥曾经是日本实业团的跑者,这些背景不同的运动员正在接过前辈们手中的“火炬”。
与新生代和中生代选手抢夺大满贯奖励相对的,老将快速步入职业生涯的黄昏。
拿到过五次大满贯年度冠军的埃鲁德·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经历了马拉松生涯最糟糕的一年,他因凯尔文·基普图姆(Kelvin Kiptum)的意外离世而身陷网暴,奥运会三连冠的梦想以退赛而收场;
与他从田径场到路跑争斗二十余载的凯内尼萨·贝克勒(Kenenisa Bekele)还在延续着老将的尊严,他在伦敦的2:04:15成为40岁以上马拉松选手的世界最好成绩;
曾经的站台选手贝哈努·莱格塞(Birhanu Legese)与西塞·莱玛(Sisay Lemma)今年多受伤病困扰;而在女子选手这边,曾经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布里吉德·科斯盖(Brigid Kosgei)在伦敦无缘站台……
在未来的几年,新老交替的场面还会继续,届时又会有多少惊喜和唏嘘。
中国选手在本季大满贯的征途,绝大多数集中在柏林。
所有和中国马拉松相关的人,可能都会记得2019年9月29日,董国建在柏林的2:08:28为国人带来了久违的希望,贾俄仁加、管油胜等人也在那场比赛刷新了PB。
五年之后同样是9月29日,同样的赛道,董国建不再是比赛中最快的国人选手,他以2:12:20完赛;连续两年出场的贾俄仁加跑出2:08:32成为国人第一。
在他们身后,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国面孔:小将王佳浩2:13:20第40位、李健2:17:28第53位、王连正2:18:29第55位集体刷新生涯最好成绩;
当然柏林并非能让每位选手如愿以偿,管油胜、孟帅、孙晓阳的努力没能换来PB。
除了柏林,中国精英在六大的参赛经历相对较少。今年上半年,程乾育先后在东京和波士顿出场,并且在东京拿到了准精英组的男子冠军。
近两年的成绩证明,此前一度被低估的芝加哥同样具备着创造顶级成绩的潜力,或许未来一两年之内,会有更多中国高手出现在这里。
大满贯自然也是品牌的赛场,如果按照六大赛事和奥运会来计算,不同品牌的前三位占有情况是:
阿迪达斯在上半年的东京、波士顿、伦敦斩获3个男子冠军和1次女子冠军;奥运会冠军托拉也是穿着阿迪王牌跑鞋EVO 1刷新赛会纪录夺金;他们下半年又拿下柏林和纽约女子冠军,全年男、女共计7冠军5亚军6季军。
耐克在上半年只有凯贝德的东京女子冠军,下半年靠着切普格蒂奇的世界纪录和哈桑的奥运会金牌挽回了局面,但全年的站台情况逊于阿迪达斯,共有11次(5次冠军)。
昂跑和亚瑟士拿到了今年剩余两个冠军:奥比里在波士顿的冲刺决胜,以及克利尔在芝加哥的负分割夺冠。彪马、安德玛、安踏也在今年大满贯有过站台记录。
安踏成为了今年唯一在大满贯站台的国产品牌。 另有几家国内品牌签约的国际选手在柏林跑出成绩,包括:
特步的阿伯鲁·阿亚娜·穆利萨(Aberu Ayana Mulisa)以2:20:20拿到女子第4位、李宁的埃诺克·昂查里(Enock Onchari)以2:05:53拿到柏林男子第9位;361度的德塞·金迪·卡西(Derseh Kindie Kassie)和西赛·梅塞雷·古拉(Sisay Meseret Gola)各获男、女第10位。
随着纽约马拉松结束,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开启了新局面:悉尼自2025年正式成为第七大赛事,而南非开普敦和中国上海,最快将于2026和2027年正式成为大满贯赛事。
不过,大满贯对于顶级运动员的吸引力是否能继续扩大,还需要明年的赛事来下结论。
自2022年之后,大满贯年度冠军的奖金从25万美元暴跌到5万美元,甚至不如一些标牌赛事的名次奖金。奖金的降低很可能会成为顶级选手选择比赛的考量标准。在六大满贯之外,还有瓦伦西亚、阿姆斯特丹等速度赛道,可以预见的是,成绩和奖金的双重诱惑,并非只是大满贯赛事可以独享。
新晋加入的悉尼马拉松由于赛道和气候的原因,似乎也并非容易跑出成绩的,它对于精英运动员的吸引力也要打个问号。
当然,大满贯的魅力终究在线,它不仅提供给顶级选手竞速和奖金的刺激,还是连接大众跑者的舞台。 今年的柏林和纽约先后刷新全球马拉松完赛人数的世界纪录,伦敦的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打破纪录,从规模和影响力而言,大满贯依然是相当多马拉松爱好者心目中的圣殿。
2025年,第17季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七大赛事和世锦赛,让我们看看届时又会发生什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