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桂疆情深,不以山海为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广西和新疆同为自治区,虽然相距数千公里,却因共同的发展愿景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情谊紧密相连。
近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活动,踏访天山南北,走过戈壁绿洲,探企业、进社区、到园区、入农家,深切感受新疆与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两地各族群众赓续团结基因,跨越山海、交心交融、携手同行的和谐律动。
《15年,他在自家小院升起168面国旗》视频拍摄制作: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一面国旗,4400公里的传递
11月4日,迎着霞光,位于广西边境的国门学校——崇左凭祥市卡凤小学,举行一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
随着激昂的国歌旋律,五星红旗在校园升旗台冉冉升起,全校200多名少先队员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向国旗庄严敬礼。
沙勒克江升过的一面国旗,从新疆塔城传到了相隔4400公里的广西凭祥市卡凤小学。梁凭 摄
卡凤小学升旗用的这面国旗,来自远在4400多公里之外祖国西北边陲,一位维吾尔族老共产党员的赠予。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新疆塔城市远近闻名的“升国旗爷爷”沙勒克江·依明。
9月27日,记者来到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的一个红色小院,这便是沙勒克江·依明的家。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红门、红阶、红地,一切都被温暖的红色所包围,屋顶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今年78岁的沙勒克江,已经在自家小院举行升国旗活动长达15年之久,风雨无阻。每逢重大节日或特殊纪念日,他都会以升国旗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传承。
沙勒克江・依明(右)和儿子在自家小院里升国旗。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沙勒克江的小院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沙勒克江升过的国旗有168面,其中10面国旗已赠往祖国各地。从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到广西、西藏、云南等地的学校、边防哨所、乡村,每一面国旗都承载着沙勒克江对祖国的深情与祝福。
2023年12月,沙勒克江曾经使用过的一面国旗,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行”采风团,从西北边陲送到祖国南疆的广西凭祥市卡凤小学,一直飘扬在校园上空。
“我们十分珍惜这份来自祖国西北边陲的特别礼物。遇到风雨天气时会把国旗换下来,等天气好了再升上去。”卡凤小学校长梁凭表示。
如今,卡凤小学的200多名学生,都知道沙勒克江爷爷升国旗的故事。“我要向沙勒克江爷爷学习,接好爱国的接力棒,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把祖国边疆建设得更美好。”四年级学生梁莹月说。
“我希望国旗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牢记自己是中国人,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沙勒克江分享着赠送国旗的初衷。
“虽隔千山万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梁凭在升旗仪式上对师生们说。
桂疆情深,不以山海为远,共同诠释了边疆人民的赤子之心。
空中俯瞰天山,雪峰连绵。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两朵“花儿”,双向奔赴的绽放
“广西爱我21年,我爱广西一辈子!”说这话的,是维吾尔族同胞阿斯亚木·艾则孜。
阿斯亚木·艾则孜出生在新疆伊犁。2003年,她与家人一起到广西创业。2015年,她在南宁市民主路上开了一家300平方米的新疆风味美食餐厅。
阿斯亚木·艾则孜谈创业经历。视频拍摄制作: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在经营餐馆过程中,阿斯亚木曾经一度陷入困境。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望仙坡社区党委书记赵刘芬得知情况后,和工作人员经常鼓励她、帮助她,为她提供职业培训、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餐馆步入了正轨,生意越做越红火。
“我是在广西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自己有能力了就要多去帮助别人。”阿斯亚木说。
她热心公益活动,经常带领员工慰问养老院、环卫站,看望留守儿童,为灾区捐款……在餐馆里,还设有环卫工人休息站,提供免费茶水。
阿斯亚木·艾则孜获授“共产党员经营户”牌匾。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阿斯亚木·艾则孜到山区慰问留守儿童。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2022年8月,阿斯亚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4年2月,阿斯亚木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样的温馨故事,也在一位到新疆创业的广西女子身上发生着。
陆晓铃来自广西南宁横州市,一个被誉为“中国茉莉花之乡”的地方。2008年,她随丈夫来到新疆北屯市创业,2013年投身马铃薯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小土豆培育成大产业。
陆晓铃正在查看公司的生产信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摄
9月27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北屯市。在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加工厂,望着堆积如山的马铃薯,陆晓铃言语中透着自豪:“我们公司是北屯市首家产值破亿元的民营企业,年加工马铃薯4.8万吨,年产8000吨马铃薯雪花全粉。”
陆晓铃到新疆创业时,公司只有10余人,马铃薯种植面积2000亩。现在公司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拥有130多名员工。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
“我们带动了当地180户各族群众种马铃薯,并提供全套技术,签订协议保价收购。”陆晓铃说,按照一户50亩地计算,种植户一年收入10余万元不成问题。
陆晓铃的公司仓库,马铃薯堆积如山,准备进行深加工。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摄
“我来新疆之后改名为陆晓铃,这个‘铃’字就是马铃薯的铃。”陆晓铃说,“我要像马铃薯一样,扎根大西北。”
两个女子,两朵花。一朵来自新疆伊犁,一朵来自广西横州。她们在干事创业大舞台上双向奔赴,各自绽放出了骄傲的模样。
桂疆情深,不以山海为远,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故事。
青春无悔,“从西部到西部”的选择
进入11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早晚要穿羽绒衣,昼夜温差近20℃。
“一年到头几乎都有风沙。但我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作为西部计划服务新疆专项志愿者,钦州姑娘李叶秋说,“日子过得很充实,转眼几年就过去了。”近日,她回到家乡广西,人们大都还穿着夏天的短袖衣装。
2019年7月,李叶秋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当年毕业季,她一次双选会都没有参加,而是坚定地将就业去向交付给了西部计划。
李叶秋外出采访。受访者供图
“我的志向去新疆做支教老师,后来服从工作安排,到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成为一名记者。”几年来,李叶秋的足迹踏遍和田,深入尼雅遗址、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等地,拍摄大美新疆宣传片;与各族群众交朋友,拍摄专题片,见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镜头对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基层干部,讲述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李叶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访问世界治沙专家、支边人刘铭庭。
20世纪50年代,刘铭庭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为治沙奋斗了60年。新疆实现“绿化沙漠、全面脱贫”的目标,他功不可没。
“在刘老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自己,和广大扎根新疆的干部群众已经融为一体。我们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粒,紧紧拥抱着,静静流动着,默默塑造着,坚强永恒着。”李叶秋说。
李叶秋采访结束后和当地群众合影。受访者供图
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甘沟乡,是一个哈萨克族聚居的乡镇。在这里服务的郭嘉辉,也是来自广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毕业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有同事打趣地问他,为什么要从西部到西部,不留在广西?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到处都是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到处都是青年奉献才华的热土。走出广西到新疆,初衷是为了看看更为广阔的天地并建功立业。”郭嘉辉说。
“从西部到西部”,也有选择从新疆到广西发展事业的青年。
维吾尔族大学生阿尔孜古丽·艾散,来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2021年到2023年,她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大学期间,她利用寒暑假的机会,一直在南宁的餐饮公司和服装公司实习,并喜欢上了南宁这座城市。
“在广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我感觉像回到家里一样。”阿尔孜古丽说。
阿尔孜古丽在广西参加模特大赛。受访者供图
实习期间,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模特大赛,先后荣获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广西区总决赛最佳才艺奖、第十四届“朱槿花”舞蹈展演广西赛区铜奖、海上丝路国际超模大赛新锐超模奖。
去年7月,阿尔孜古丽大学毕业。她选择继续留在广西发展,到一家知名跨国服装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
阿尔孜古丽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山区小学,教孩子们跳新疆舞蹈。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她热心公益活动,几年来多次随爱心团队到南宁、桂林福利院举行慰问演出。她到山区看望留守儿童,给孩子们上班会课:“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她手把手教孩子们跳新疆舞蹈,一起玩游戏。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镇西村弄珠教学点,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学。“阿尔孜古丽来过我们学校两次。在她带动下,平时腼腆的山里孩子,不论女孩还是男孩,都大胆地跳起舞来!”教师唐秀禧对此印象深刻。
记者从共青团广西区委了解到,2019年以来,共有1500名广西籍西部计划志愿者远赴新疆,在医疗、教育等各行业各领域贡献青春力量。
与此同时,据统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大学生在广西求学或就业。南宁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党支部负责人表示:“这又鼓励带动更多的新疆年轻人来到广西,和这里的各族人民交流互动更加频繁,结下深厚情谊。不论是广西还是新疆,每一片土地都需要充满激情的建设者,不论来自哪里,建设者们都是一家人。”
桂疆情深,不以山海为远,每一个人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一分子。
报纸版面截图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