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幸福花文 作者:南丰后人

有这样一个人,小时候贪玩棕叶,长大后成为爱好;前半生的兴趣,成就了退休之后的事业。家住浙江常山县城闹市区的戴松林,走在县城的街路上,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名普通人,可你不知道的是,近十年来,他在棕编艺术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常山戴氏棕编艺术第五代传人、衢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获得过衢州市十佳文化创意产品奖、2017年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工艺美术铜奖、2023年“艺起迎亚运”浙江省民间工艺主题创作精品奖等数十个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笔者走访了家住六楼的戴松林的家。在门口左上方,一块“常山县戴氏棕编工作室”的铜匾高高挂起,传递着主人的日常。走进屋内,十多平米的客厅一尘不染,厅堂中一架敞开式的五层橱柜尤为醒目,里面摆满了他的作品——用棕榈树叶编制成的蚂蚱、螳螂、仙鹤、龙、凤等,计有数十件,可谓件件匠心独运,显示出主人多年的积累和志趣。谈起他的棕编人生,戴松林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戴松林的父亲心灵手巧,上世纪六十年代进了二轻局的“棉综社”上班,主要负责打钎索,他的手艺远近闻名。他们的家族还有一门祖传手艺——做棕编,爷爷的爷爷一代代传下来。戴松林说,记忆之中,他上小学的时候,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只一把剪刀,几片棕叶,几下一捣鼓,就变成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知了、蚂蚱、蜂巢等。爱玩淘气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戴松林常常一边把玩,一边把棕编的玩具拆开又重新编织。父亲看到他如此迷恋棕编,就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他。他偶尔把棕编玩具带到了学校,赢得小朋友一片羡慕的眼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戴松林的棕编手艺渐渐长进,但为了学习和工作,他只能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去实现自己的爱好。县城周围的一些矮山上留下了他孤独的身影,那是他到荒郊野外去采棕榈叶。每当采集一大摞棕叶回家,他就挑灯夜战,去编织一个个自己的梦想。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戴松林工作的企业因改制解散了,他只得赋闲在家。此时人到中年,生活还得继续呀。经过一段时间苦思冥想,他想到了自己的传家宝——棕编手艺,何不试试去改善生活呢。他悄悄地把自己的棕编玩具拿到街面摆摊,没想到迎来了过往行人的驻足,有的当场钱购买。年长的说,多年没见到这一手艺了;孩子们更是站在他的身边看他现场制作,迟迟不肯回家。

机会总算垂青有准备的人。2011年5月23日,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消息在戴松林的心中无疑是春天的福音,给了他继续从事棕编手艺的底气和信心。他带上棕编工艺品出发了,他要看看大城市的人们,是否也能接受来自浙西山区一个默默无闻手艺人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杭州武林广场,在上海城隍庙,戴松林带去的棕编作品,三元一只,五元一个,很快就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

棕编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来编制工艺品。相传上古时期,虞尧是种田人出生,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民众的崇拜和爱戴。据历史记载,棕编玩具起始于三国时代。如今,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棕编工艺”被我国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用棕榈树的树叶,经过穿插、折拉、编扣、打结等方法进行造型,凭着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像,能编织出鸟、虫、虾、青蛙、老鼠、凤凰、恐龙、蝴蝶等等飞禽走兽。

戴松林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改传统的单边编织为双边编织,他做的作品大多是双边。他从实践中懂得,原始棕叶品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于是他还采用了彩带参与其中来编织,不仅美观,而且还解决了棕编变质的问题,这一突破大大提升了棕编在艺术品门类中的地位。梅花香自苦寒来,戴松林的作品丰满而质感,绘声绘色,业已成为棕编行业里头的领头羊,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广大受众的喜爱,他的作品和经历还上过央视等许多媒体。

近年来,戴松林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棕编技艺传承上。“通过教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才能让这项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他说:“这也是我的使命。”随着戴松林名气的扩展,社区、学校、机关经常邀请他前去讲学。前不久,清华大学、美国等外地的学生也来拜师学艺,他乐此不彼地把自己的手艺贡献出来。

就在笔者采访戴松林的这个上午,他就接到好几个电话,有某监狱领导下午要来家访的,想邀请去他们那里传承,有市里“非遗进景区”活动邀请他前去展演的。

衷心祝愿民间工艺大师戴松林——把棕编艺术传承得更远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