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 OF COMMON
/不写平庸的故事/
因为先见,所以成为1%
文/王芳洁
编辑/杨磊
有关人工智能的路线之争还在继续。
尽管卷模型的共识已经被打破,但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未来整个行业的生态将延续移动互联网时期的特征,赢家通吃,市场的机会将属于一个或几个超级应用。
但在11月12日的2024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直陈自己的态度,百度并不追求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打造出数百万个“超级有用”的应用。
其实,这个观点在1个月前已经得到了验证。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英国科学家戴米斯·哈萨比斯和美国科学家约翰·江珀,两位科学家均来自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此次获奖的研究成果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化学场景里的应用落地,二人带领团队采用AI技术,实现和优化了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
有人认为,今年的诺奖是AI的“青霉素时刻”,这项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提升了人类对医学、生物学乃至分子生物学的认知。
今年,人工智能也两次获诺奖,在化学奖揭晓的前一天,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约翰·J·霍普菲尔德(John J. Hopfield)和杰弗里·E·辛顿(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们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和76年前青霉素被发现和发明一样,AI推开了人类新纪元的大门。
辛顿获奖的消息从瑞典传来,一桩12年前的往事再次浮现在大众眼前,原来,早在2012年,就有一家名叫百度的中国公司与之结缘。
当年,辛顿发表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该论文后来被视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研究,但当时也仅在小范围内引起了关注,要知道辛顿获得图灵奖的时间是2018年。
这就如同弗莱明早在 1929年就发表了关于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但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直到1938 年,钱恩才在旧书堆里注意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
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伟大的价值,这份独到的眼光,和伟大的发现发明一样,需要超越常人的洞察。但AI 这一次被发现价值,不用等那么久,就在辛顿发表其成果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李彦宏就预判,人工智能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一年他做了两件事,第一,发表全员邮件,鼓励全百度产品经理了解AI技术最新趋势;第二,委派高管力邀辛顿加盟。
一场特别的拍卖在那年12月举行,标的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如果要说有什么核心资产,那仅是辛顿和他的研究团队。竞拍者有四,分别为百度、微软、谷歌和DeepMind,但细究下来,其实是三家公司,因为DeepMind是谷歌的嫡系。
有意思的是,12年后,这三家公司正是今天AI时代的三极。近日,沙利文发布报告《2024年全球AI生态全景概览》,在全球AI生态全景中,百度与谷歌、OpenAI同在AI-Native Giant象限。众所周知,OpenAI与微软的渊源极深。
由于在AI本土巨头象限当中,有且只有一家中国公司,很显然,百度是中国人工智能的“扛旗者”。如果要问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格局,那场拍卖会或许就是答案——能看到未来,又敢于比别人早走半步的人,才会成为那1%。
从2012年至今,李彦宏投身于AI,刚好十二年。在中国文化里,十二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周期,被称为一纪。《国语》中有一篇关于文公在狄十二年的故事,所谓“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01 领先半步
让我们再次回到12年前那场拍卖,地址是美国太浩湖的哈拉斯赌场酒店,百度不仅是第一个下注的公司,也给出了全场最高价。
不管怎么看,这的确都像是一场豪赌,赌注不仅是拍在桌子上的收购款,同时还有李彦宏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仰。
虽然因种种原因,百度与辛顿擦肩而过,但李彦宏对于AI的下注,并没有因此受挫。此后,他没有离开过AI的牌桌。他先于所有人看到了辛顿,先于所有人相信AI 的价值,也因身在前方,领先于所有人看到AI 的发展方向,并做好每一步布局。
2013年初,百度率先成立全球第一家深度学习研究院,之后一直延请全球最顶级的AI 人才来领军,培养出了一支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AI专家团队。
2014年, Anthropic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Dario Amodei找到了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年,百度成立硅谷AI实验室(SVAIL),Dario Amodei成为其中一名研究员。
同年5月,人工智能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吴恩达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据说欢迎他入职的内部信发布当天,六位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通过邮件表达了加入百度的意向。
吴恩达在百度三年,带领百度人工智能团队增长至1300人,其中百度研究院成员300人,帮助百度培养出大量AI人才。
与此同时,百度在AI各个细分领域研究布局,2017年,推出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目前,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超过1亿公里,也让全球自动驾驶赛道形成中美两极。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ChatGPT,从此掀起来全球大模型热。也就是从这之后,很多公司才匆忙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疯狂买芯片,堆算力,推出各种各样的大模型。
而早在2019 年,百度推出了文心大模型ERNIE 1.0,从芯片层到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一层一层搭建,实现全栈布局。
世界级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在其自传《科学之路》中文版自序中称,百度是最早部署商业化深度学习系统的大型公司之一,领先于谷歌和微软。
科技行业是个残酷的行业,领先者占尽先机,微软在操作系统、亚马逊在云计算、苹果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无数次证明了这点。
2007年,当乔布斯拿出 iPhone1 时,无论是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还是以“手机”思维去看待它,等到意识到iPhone是跑在ios上的智能设备,为时已晚。基于对移动智能的深刻理解,苹果沿着软硬件结合的思路,进入芯片领域,推出 A4 芯片,再度迎领整个行业。
行动上的领先,不止是先发,更是认知上的领先,先理解未来的底层逻辑,先看到未来,才会先布局未来,然后半步领先,步步领先。要是在认知上先输一局,则只能步步落后,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在手机行业,淘汰者的名单很长: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还有德州仪器。
同样的故事,也将发生在大模型领域。正是认知领先牵动行动领先的时间差,让百度成为了全球AI的第一象限。
创业25年的李彦宏早就意识到了时间的魔法,他有个领先6个月理论,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一次领先对手12~18个月没什么,但要是永远领先对手12~18个月,那就天下无敌了。“不要觉得12—18个月是很短的时间,哪怕你能保证永远领先竞争对手6个月,那就赢了,你的市场份额可能是70%,而对手可能仅为20%甚至10%的份额。”
AI 仍然是新鲜事物,如同人类对青霉素的研究,点开了一条条科技树分枝,最终从弗莱明的培养皿长出了参天的科技-产业巨树。AI 的势能和动能,更甚于此。在 AI 发展的不同阶段,李彦宏不断复述他的信仰。
其中有对这件事的信心——“AI 是堪比工业革命的大浪潮,它一定会彻底改变我们今天的每一个行业。”
也有百度要做这件事的信念——“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公司需要做人工智能的、各种各样的技术的话,那我们肯定是这家公司。”
还有要求百度坚持做这件事的执念——“即使在五年、十年内,见不到什么商业回报,但如果更长时期内,它能够会对社会、对人们产生正向影响,我们还能够做得起。”
02 成为1%
大模型刚被推出来的时候,人们经历过一段兴奋时期,跑到网上去试,但当AI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或者反馈一张AI味十足的图片,又难免令人失望。然后,很多人开始怀疑:对于AI改变世界的判断,是不是一种幻觉?
但现实是前度模型热阶段,仅中国就有数百个模型产品上市,现在,它们中的大多数,就像已经端上桌的菜,而坐在边上的人类,却没有了“食欲”。
类似的一幕其实不断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循环。1990年代,互联网迅速发展时,同样产生过巨大泡沫,2000年3月,这个泡沫破裂了。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类似情形再次发生,百团大战,O2O战争、以及2020年前后的在线教育大战,起初都因为技术创新而产生狂热,但能量并没有大范围扩散,而在中心点迅速累积,最终导致产业像气球一样膨胀、爆掉,绝大多数企业隐入尘烟。
李彦宏当然对此很熟悉,百度创业于2000年1月1日,是新千年的起点,也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夜,今年10月,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访谈时,他坦言,在度过最初的兴奋阶段之后,泡沫不可避免。
但好处是整个行业比去年更冷静,也更健康。“泡沫过后,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在这之后,有1%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继续成长,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李彦宏说。
问题是谁能成为那1%?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认为,取悦于当下市场的公司无法赢得未来。事实上,任何一次时代更迭中,能够洞察到未来的人往往只有1%,一开始,人们并未认同他们,但正如《少数派报告》的约翰,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AI的发展历程中,关键人正是那1%。其实,从科技的时间轴来看,AI 的历史并不算短,但在1980 年代,符号主义盛行一时,神经网络是“非主流”,就连辛顿的导师希金斯教授也从神经网络“跳反”到了符号主义,认为神经网络无法实现,多次相劝辛顿也趁早别再浪费时间研究了。“少数派”辛顿愣是坚持下来,最终到1986年,辛顿和另外两位学者发表论文《通过反向传播误差来学习》(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by back-propagating errors),证明了多层神经网络可以用于机器自主学习,开创了AI 新时代。
2017 年,谷歌大脑团队提出Transformer架构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r Need》发表后,甚至谷歌自己也未能真正了解其价值,但奥特曼看到了未来,在Transformer架构基础上搭建其 GPT大模型。
然后大家一窝蜂去卷模型。但李彦宏早早看到,AI的未来是卷应用。和过去12年里对 AI 的趋势性判断一样,一开始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个观点的价值,但时间告诉所有人:这个观点,是对的,并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令人不免担忧的是,当新的共识被凝结后,会否产生共识冗余,造成新的泡沫和资源浪费。例如,当大家都开始卷应用了,无论投入其中的创业者还是资本,都很容易去追求超级应用,谋求因为马太效应而不断扩大的边际收益。
又一个需要“少数派报告”的时刻到了。在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反复强调,AI 的价值在于有用。
显然,任何技术都必须有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AI不是智能,而是智障。好消息是,过去一段时间,基于检索增强已经成为共识,生成式AI在结合了rag后,形成的文本答案基本消除了幻觉,但图像和多模态与rag还没结合好,给出的图片常常一眼假。
而文心大模型的特色正是知识增强和检索增强,此次世界大会上,百度推出了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技术 iRAG(image based RAG),可以将百度搜索的亿级图片资源跟强大的基础模型能力相结合,生成各种超真实、无幻觉、无AI味的图片。
更重要的是,任何技术密集型企业,都不应利用技术优势,来形成超级应用的壁垒。无数次经验表明,这种壁垒既缺乏公平,也是时代发展的藩篱。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征就是平权,AI时代了,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创造自己的应用。
如果你还不认同,不妨听听其他 1% 的人的看法。当黄仁勋被问及人们应该学习什么,他认为,“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创造计算技术,使得没有人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编程’,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成为程序员。”
要让人人都当程序员,就必须要降低AI原生应用的开发门槛。本次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无代码产品秒哒,这是一个不需要写代码就能够实现任意想法的软件。
李彦宏自豪的表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多智能体协作工具”。这里的复杂当然是百度留给自己的命题,无论是技术的复杂度,还是最终能解决高度复杂的问题,但这家公司把简单交给了用户。今后,用户可以通过与智能体自然语言交互,让大模型直接生成代码,完成一整套系统的搭建。
“我们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只靠想法就能赚钱的时代。”李彦宏看到,将来,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
人类会驯服 AI,让它为人类所用,如同驯服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服务于人。
03 乐观者创造未来
其实从 AI 诞生的那天起,人类对它就有种因不可知而产生的恐惧感。一方面是不知道它有多厉害,另一方面,它会对产业乃至社会产生将什么样的影响,同样不可知。
在青霉素没有发明以前,人类对病菌其实知之不多,投入无数治疗手段都可能挽救一个受病菌感染的病人,而在AI 被发明应用以前,人类投入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轮班倒,才能完成对蛋白质结构预测。
但本届诺贝尔奖化学奖,证明了AI 正在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AI 轻松就解决蛋白质结构的分析和预测。科研人员可以用 AI 做更深入的研究,无数技术变革、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科技-产业的大门正在打开,会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目前,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上,已有3.3万个精调模型,77万个开发企业级应用。无论是百胜中国、好未来、上汽大众等企业用户,还是中国科技馆、奥运国家队都已经通过文心大模型,形成千行百业的AI解决方案,在不同层面提高效能。
说到底,虽然技术的理想属于少数派,但理想的技术却应该造福所有人。
正如李彦宏在接受哈评采访时说,“尽管中国市场上有数百种基础大模型,但人们更关心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PMF),我们更关心哪些应用将从大模型中获益,许多初创公司都在研究如何运用大模型能力。”
事实上,正如李彦宏此前预判,智能体是AI原生应用的方向,因为它门槛足够低,用自然语言就能创建,但天花板足够高,可以完全贴合个性化需求。
由于不同主体对PMF的要求不同,百度将智能体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公司智能体,角色智能体,工具智能体和行业智能体,比如品牌商最核心的需求是销售,公司类智能体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多轮互动的方式向潜在用户推销,自从比亚迪的官方智能体上线后,销售线索转化率提升了119%。
所以,如同现在每所医院每个药房都有青霉素,未来各行各业,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智能体,这将是一个数百万量级的庞大生态,这个全新的生态正在迅速繁荣,并即将迎来爆发点。
11月,发布刚一年时间的文心智能体平台(AgentBuilder),就已经吸引了15万家企业、80万名开发者入驻。这些企业和开发者可以利用百度从技术端到流量端的全栈能力,以零代码自然语言的方式创建智能体,并灵活调用插件实现丰富的功能,再在充沛的流量场里进行分发,最终实现商业闭环。
青霉素从培养皿到大规模临床应用,整整走了 15 年。而AI的爆发则是指数级的。5月,文心大模型在发布1年时,日调用量达到了2亿,李彦宏和同事讨论,这件事怎么样才算成了,他的答案是“一年之内涨10倍,就是成了。“
目前,发布18个月的文心大模型日调用量达到了15亿,比半年前增长至7.5倍,这是中国大模型应用爆发缩影。这些应用中的每一个,都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和几次工业革命一样,世界的改变最初因为少数人的信仰,然后才是生产力质的飞跃,和所有人因此获益。
在这个过程中,泡沫不可避免,泡沫的破灭也不可避免,许多人因此而产生的失落、迷茫,甚至对未来的怀疑,这些情绪同样不可避免。
“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价值,却低估技术的长期价值。”9月25日 ,第二季“文心杯”创业大赛上,李彦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悲观者永远正确,而未来却是由乐观者创造的。”
2011年,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抛出“软件吞噬世界”的观点,震惊世人。但李彦宏认为,AI不会吞噬世界。
“AI applications creating the world.”他在世界大会上说。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态是现在进行时,AI应用正在创造世界。
未来已来。
由于公号改版,为了您和最话的再次见面
请关注账号,点亮星标
发生在黑神话之外的神话
大众汽车即将泯灭于大众?
我和游戏里的角色结婚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