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乘组已经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启了6个月的太空出差,而神舟十八号乘组也即将回归。从神舟十三开始,半年的在轨时间已经成为惯例。那么,美国和俄罗斯的太空驻留纪录是多少?咱们中国的最高纪录又是多少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

火星征途蓄势待发

还记得当年美国登月那股锐气吗?

阿姆斯特朗迈出那“一小步”开始,他们的探索步伐就一直没停过。

可惜好景不长,那段辉煌没能持续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眼看着月球上的“脚印”早已被灰尘覆盖,美国的目光也逐渐从月球转向了更现实的目标——国际空间站

这一转身,倒是把原本的登月“短跑”变成了长期驻留的“马拉松”。

有了国际空间站,美国和其他国家也从竞争转向合作,各显神通,互相补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难得的是,美国与曾经的宿敌俄罗斯竟在这上头握手言和,一起研究起了长期驻留技术

美国宇航员从最初驻留几天、几周,到后来几个月,不断刷新纪录,慢慢地提升耐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航天在技术上做足了功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什么“在轨修复”“自动化操作系统”都一一登场,让空间站上的日子也过得踏实了不少。

那时候斯科特·凯利在空间站连续待了340天,一时间轰动全球。当时人们都以为这大概就是极限了。

没想到2023年9月,兰克·鲁比奥来了个“加码”:371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宇航员的驻留时间又创下了新纪录。

其实这也是个意外,当初他原计划驻留6个月,结果因为任务调整硬是多待了快半年。

一年365天的日夜颠倒、失重漂浮,不仅对身体是种极限考验,心理压力、技术难度都前所未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我想起波音那两位宇航员,返程时间也是一改再改,到现在传的消息是要明年2月才能通过SpaceX的Crew Dragon载人飞船回地球。

原本只待8天的任务,硬生生被拖成了近8个月。

鲁比奥的这次“意外之举”还真不是只为打破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航天在这背后早已布局深远,毕竟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已经酝酿多年。

一趟火星任务走下来,前后至少得18到24个月

鲁比奥的371天数据正是为这个梦想铺路,为未来更深远的太空冒险积累经验。

信息来源:NASA.《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弗兰克·卢比奥太空之旅的科学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

太空传奇步步为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

别看它只是个小卫星,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

从那一刻起,人类正式迈出了通往太空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1961年,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冲入太空,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

虽说只是绕地球一圈短暂飞行,但他的勇气和苏联的技术成了轰动一时的传奇。

苏联当时在太空领域的投入可谓大手笔,逐步建起了“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让宇航员有了长期驻留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空间站不仅是苏联太空科技的试验田,更是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家,在上面生活、科研,仿佛把一小片地球带到了太空。

不过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长时间驻留在太空生活

爸爸错了

都市/家庭29集

去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礼炮1号”发射,苏联科学家开始琢磨如何让宇航员待得更久。

这项以礼炮号为开端的尝试,把太空驻留的时间从短短几天、几周,一点一点拉长到了几个月,为后来的“和平号”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和平号”登场。

这个多模块空间站不仅是苏联的科研平台,还向全世界打开了合作的大门

吸引了美国和欧洲的宇航员一起探索太空的奥秘。

虽说那时苏联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们依旧咬紧牙关,维持着“和平号”的运营,把它打造成了世界上各国宇航员的太空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手了和平号,哪怕国内经济再怎么艰难,依旧把和平号坚持到了2001年

和平号退役之后,俄罗斯也没停下脚步,而是全力投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

从礼炮号到和平号,再到国际空间站,俄罗斯的技术和经验一步步积累,如今在全球太空合作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要说真正让人佩服的,还得是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的超长驻留纪录。

1994年瓦列里·波利亚科夫在太空中连续待了438天

一年多的时间,不见陆地、不受重力,身心都要承受极限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利亚科夫不仅挑战了自我,还给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数据,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体在失重环境下的变化。

时至今日,波利亚科夫的438天纪录依然无人打破,成了人类航天史上一块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信息来源:维基百科.《瓦列里·波利亚科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

自主航天步步登高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响彻太空,到今天“天宫”空间站稳稳地挂在地球轨道上,这一路走来,步步惊心、步步登高。

西方长期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中国航天一边咬紧牙关追赶,一边突破层层技术壁垒,用自己的实力和毅力打出了一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发射“东方红一号”的那一刻,不仅标志着咱们进入了全球航天俱乐部,也带着一股不服输的气势。

这颗小小的卫星在地球上空划出一道弧线,把中国的声音传遍了全球。

可是这条路并不平坦,几十年来,西方对航天技术的封锁始终如影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人不愿分享技术,咱们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攀爬。

即便是实现载人航天这一壮举,咱们也是脚踏实地从零开始

2003年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进入太空,成为我国的“太空第一人”,这一飞跃终于让我国航天跻身世界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载人航天技术逐步成熟后,咱们的目标就瞄得更远了——长期驻留太空。

可惜中国并未能如其他国家那样进入国际空间站,只能自己干。

于是“天宫一号”来了,成了咱们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个头不大,但这是咱们走向空间站的实打实的第一步。

随后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航天员陈冬和景海鹏在太空待了30天,创下中国当时的驻留纪录。

不过真正让中国航天站稳脚跟的,还是“天宫”空间站的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终于实现了独立建设空间站的梦想。

如今咱们不仅有了自主的空间站,还能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中国最新的单次太空驻留纪录——187天

这是2023年,神舟十六号乘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天宫”空间站上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