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有“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眼下,正值螃蟹最为肥美的季节,无论是公蟹还是母蟹,都达到了黄满膏肥的状态,是食用的最佳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闸蟹中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就含有高达约14克的蛋白质、2.6克脂肪,其中钙含量约达141毫克、磷含量191毫克。这对于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与合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滋养全身,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从而提高免疫力。

中医认为,螃蟹味咸,咸味为五味之首。《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咸软”,而大多咸味的中药都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古代医书就有记载将螃蟹捣烂外敷患处,以散瘀和消肿。蟹爪的功效则与蟹壳和蟹肉稍有不同,有破血、消积、堕胎的作用,可用于产后瘀积腹痛、产难催生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螃蟹性寒,虽然能够强筋健骨、去瘀消肿,对于跌打损伤的病人有一定的好处,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

这几类人不宜吃

三高人群

蟹黄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血脂升高的风险。

过敏体质人群

螃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组胺,容易引发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人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水疱、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痛风或高尿酸人群

螃蟹属于高嘌呤食物,过量食用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加重病情。

脾胃虚寒人群

螃蟹性寒,易伤脾胃阳气,且螃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容易被消化,脾胃虚寒者食用后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相关胃肠道等症状。

如何健康吃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每人水产品的适宜摄入量为40~75g(可食部分)。因此,食用螃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量:健康成人每天吃蟹不要超过2只(大约4两),少吃为宜,一周内食蟹最多不要超过3次,老人和小孩儿吃螃蟹更要加以节制。

均衡:吃螃蟹时,肉类应酌情减量,最好再搭配谷类、蔬菜,以便均衡各类营养。

熟制:螃蟹在烹调的过程中,一定要煮熟,在高温状态下,才能杀除螃蟹身体里的细菌。

与柿子不能同时吃?

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和果胶,这些成分与螃蟹中高蛋白相遇会产生不易于消化的沉淀物质,影响蛋白质的吸收,阻碍消化,从而产生腹泻。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说“螃蟹大寒,茶水(也含有鞣酸)亦寒,两者同食伤胃”。 但成熟后的甜柿子鞣酸含量低于0.1%以下,只有大量进食涩柿子才有可能发生腹泻;所以注意食用量即可,不必过分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蟹寒 “黄金搭档”

在食用大闸蟹时注意有四个部分是不能吃的:

■蟹鳃: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

■蟹肠: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

■蟹心:蟹身中间一个呈六角形的片状物。

■蟹胃:就是蟹盖里三角形的骨质小包。

《神农本草经》云: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有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之功。因此在食用时,人们常寻找一些食材来中和其寒性。说到去蟹寒的“黄金搭档”,以下几种食材备受推崇:

醋的酸性有助于中和螃蟹的寒性,同时还有杀菌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螃蟹中的营养成分。

生姜性温热,吃螃蟹时,蘸姜末醋汁,既能去腥,又能暖胃。此外,还可以制作姜糖水,在吃完螃蟹后趁热喝下一碗,有助于发散体内的寒气,保护肠胃。

紫苏

紫苏是一种性温味辛的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等功效。在烹制螃蟹时加入紫苏,不仅可以中和螃蟹的寒性,还能去腥增香,使蟹肉更加鲜美。紫苏的独特香气与螃蟹的鲜味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

黄酒

黄酒的温热性质有助于抵消螃蟹的寒性,同时黄酒的香气还能提升螃蟹的口感。不过,对于不喜欢喝黄酒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其他温性的饮品来替代。

泰坤堂特邀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真寿

膏方门诊时间:11月17日下午,12月1日下午

在线挂号,优先看诊

简介

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邀专家,浙江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医学硕士、上海市中医医院首届名师传承项目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中医诊治全科疑难杂症、胃肠肝胆胰和甲状腺病,如灵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萎缩、肠化异性增生)、食道或胆汁返流、溃疡、慢性肠炎、脂肪肝、乙肝、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胆息肉、胆囊术后症、胰腺炎、消化道肿瘤、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高尿酸、高血糖和失眠、咳喘、亚健康等虚症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乳房结节、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综合症等均有一定经验。特别是治疗内、妇科相关疾病,多病种、多脏器疑难杂症,理虚进补,膏方,较有特色和经验。

公众号上回复

林真寿+看诊人姓名+手机号+

看诊日期+膏方”

即可预约挂号

或点击阅读全文,在线预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亮在看,为健康点个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