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经过一系列的争战后,终于成功地走出了巴蜀,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奠定了他后来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而将时钟拨快到公元220-280年的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却在出川北伐中花了整整7年时间,最终却未能实现其北伐中原的伟大目标,使人不禁要问,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历史总是复杂多变,背后的原因同样错综复杂。一般常见的解释多是环境变化、物资短缺、军力对比悬殊等。但除此之外,存在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冷门原因”,那就是信息掌握和情报系统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之所以能够迅速出川,与他掌握的准确信息及其利用信息的能力有着莫大的关联。二十四史中载,刘邦在项羽围攻己臣张良的时候得到了四川人亡命匪武进通知,说曹中国有破绽,可乘虚而入。刘邦顺势率兵出川,迅速向巩固薄弱的曹中国发起了进攻,并最终一举成功,迅速稳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刘邦出川迅速的背后,是其对信息精准掌握和运用的结果。

诸葛亮虽然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但在信息掌握和情报收集方面却显得颇为不足。相对于刘邦时期,三国时的政权更加注重情报工作,尤其是曹魏政权。司马懿对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其在权力斗争中使用情报的手段,使得魏国对蜀国的情报监控达到了极为严密的程度。诸葛亮虽然有远见,但在他的七次北伐过程中,往往因为情报不足而导致计划泄露,战略布局被对手洞悉,失去了先机。

而且,诸葛亮在管理国家和统筹全局方面的责任重大,使得他在情报工作上难以精力兼顾。相比之下,刘邦时期虽同样面临着各种难题,但他的核心对手项羽对情报工作的重视远不如司马懿,而他个人则能巧妙利用信息,一如他对韩信等一流谋士的利用,使得他能够抓住战机,迅速出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虽然不断尝试北伐,却始终未能象刘邦那样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诸葛亮深知情报的重要性,他在临终前,还特意嘱托姜维要重视奇谋和密谋,这些都凸显了他在晚年对情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刘邦和诸葛亮在军事行动效率上的巨大差异,除了时代背景、物资供应、兵力对比等常规因素之外,内情报工作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信息的掌控和利用能力的差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冷门原因”。历史的长河流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壮丽的篇章,更有深刻的启迪:在各个时代,“信息即权力”这一定律始终不变,谁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谁就更有可能胜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