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农民义军的首脑,结果却被山民锄杀,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明朝末年,由于后金的野蛮扩张,朝廷在北方边境用兵不断,加之天灾连年,明廷财力告罄,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
新加派的三饷,综合起来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以致天下十室九空,因而引发饥民举义反明。李自成正是由此加入高迎祥的义军,并最终取而代之的。
李自成能够以一驿卒起家,横扫大明,逼死崇祯,闯出一片新天地,绝对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但是,闯军在进京之后,龙椅还没坐热,就不得不逃离北京。
出京不久,便在九宫山为山民所锄杀,实在令人叹惋。最终,大清铁骑于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三入主北京,成为华夏新主。
本来有望成为华夏新主的李自成,为何如此迅速地就败给了满清?纵观闯军的成长史,其落败的原因大致有四:
其一,劫掠为生,没有巩固的后方
李自成部从一开始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后方,兵员与补给跟不上,所以被人污为流寇,似也不冤。
与他的前辈相比,同样是起步于底层的汉高祖刘邦,就清醒地认识到后方的重要性,所以,他外出征战时,就让萧何在后方给他撑起一片退可守、进可攻的稳固大本营。
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当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支撑之一。
刘邦在总结建国成功的原因时,对此就有过非常中肯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其二,为反而反,没有明确的纲领
闯军之兴、之败,都是有迹可寻的。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运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限制义务军流动,各个击破。最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只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杞县举人李信投奔李自成后,给他提出了“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宣传口号,以期收获民心。
其实,“闯王来了不纳粮”,不是不真的不纳粮,而是无粮可纳。因为,他们是走一路,抢一路,民间也是十室九空。
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百姓,加入闯军后,不仅可以不纳粮,还可以抢他人粮。所以,败退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才因了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又能迅速崛起。
李自成进京后,闯军上下仍沿用在南方诸省的做法,向官宦富商逼捐。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李自成进京后,沿用的还是劫掠南方诸省的老办法,结果,弄得民心尽失,死走逃亡者无数。满清入关后就不一样,大量任用大明的降将降官,从而快速稳定了各级政权。
其三,不解时局,是急于求成
同样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在强手如林的霸王争夺战中,听从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其他义军奋勇当先时,养兵休战,积蓄力量,待机而动。
当元军被其他义军给消耗得差不多了,各路义军也自损严重的情况下,以逸待劳的朱元璋才适时出手,一举夺得天下。
李自成如果不那么急于称帝,不急于进京,给大明一丝喘息的机会,让崇祯有力气与多尔衮放手一搏,时局或有所变。
如此,李自成则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借机会巩固后方,以逸待劳,坐山观虎斗,待明清两败俱伤时,再率部北上,如此,或可问鼎天下。
其四,流寇作风不改,加速大顺灭亡
据《北略》记载:“贼初破城,先假张杀戮之禁,云‘如有淫掠民间者,立行凌迟'。”于是居民脸贴“顺民”二字,簟食壶浆焚香夹道迎接闯王人马进城;商贾营业,街市如常。未几,大顺兵沿街大呼索马骡,"居民尽驱马骡出产外,贼争骑去。”
当时,闯军进城约有四十余万士卒,“贼令京城造捧门册,派养贼兵”(《平寇志》卷9),自此这四十余万散居民宅的士卒,便不受军营约束,在居民中为非作歹起来。
闯军进城时也曾申令纪律,但是,从上到下都难执行,从将军到士后,匪气依旧,将京城纵掠一空。
刘宗敏因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一下子将吴三桂推向敌人的阵营,从而加速了大顺的灭亡。
李自成为什么如此迅速地丢掉了辛苦得来的天下?其实也很简单,这一切都关乎民心。民心是可怕又可爱的东西,李自成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因他顺应了民心。
但是,一旦帝王梦成,入主紫禁城后,他又忽视民意,纵兵毁城害民,其结果就是,其兴也匆匆,死亡也匆匆。“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简单的因果,李自成到死,也许都没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