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
据观察者网援引《南华早报》消息,著名纳米能源科学家、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的华人学者王中林已辞去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职,全职回到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工作。但截至该报发稿前,王中林本人和佐治亚理工学院都没有对此事进行回应。
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是 2012 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联合共建的新研究单元,该研究所于今年 7 月聘任王中林为该所所长、首席科学家。9 月 16 日,Elsevier 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公布的最新世界“标准化引文指标全科学作者数据库”排名中,王中林在职业生涯影响力总排名中再次排名第二,在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排名中连续五年排名第一。《南华早报》指出,他所属的机构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变成了中国科学院。(观察者网,南华早报)
OpenAI 首席技术官宣布离职,公司将转为盈利模式,奥特曼有望获得股权
当地时间 9 月 25 日,美国 OpenAI 公司首席技术官(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突然宣布离职。穆拉蒂负责监督公司的技术战略和产品研发,包括DALL-E、Codex、Sora和ChatGPT平台的发布和改进,同时还领导研究和安全团队。至此,OpenAI 初期的核心高层目前仅剩 CEO 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一人。
与此同时,路透社消息称,OpenAI 正在努力将其核心业务重组为一家营利性公司,从而取消其非营利性董事会的控制权。这将会令奥特曼获得公司股权。消息人士称,OpenAI 重组后的价值可能达到 1500 亿美元,因为或将取消对投资者的利润上限。(Ars Technica,路透社)
· 国内高校
国内多所高校对部分国际学生予以退学处理
澎湃新闻消息,为严肃校纪,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发布了对部分国际学生作退学处理的决定公告。
例如,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近日清退 2 名国际学生,理由分别为“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未达毕业要求”和“休学期满未提出复学申请”。此前,该校其他学院也曾多次清退不符合规定的国际学生。此外,合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今年 7 月发布了《关于拟对 33 名国际学生予以退学处理的公告》;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今年 6 月连续发布了 3 则退学公告,对 28 名学生发布了退学处理公示。2020 年 6 月,教育部党组下发通知强调,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各项要求,不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澎湃新闻)
· 环境安全
人体血液样本中检出 3600 多种食品接触化学物,其中 40 种为危险化学品
图片来源:Pixabay
近日,瑞士食品包装论坛(Food Packaging Forum)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两项深入研究,首次详尽揭示了食品包装材料中潜在的化学物质向人体迁移的风险。研究人员在多个大型生物监测项目中的人体血液样本中,发现了超过 3600 种食品接触化学物质。进一步深入剖析,这些物质中包含近 200 种潜在的乳腺致癌物质,且已有 76 种在人体样本中明确被检测到,其中 40 种被权威监管机构列为已知的危险化学品。
这些化学物质广泛潜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中,如塑料、金属和纸板容器等。尽管此次研究并未直接证明所有检测到的化学物质均源自食品包装,但研究者强调:“证据链强烈指向了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从包装迁移到人体内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不仅关注了广为人知的增塑剂、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及阻燃剂等有害物质,还深入挖掘了其他较少为人知的化学类别,如合成酚类抗氧化剂和寡聚化合物等,这些同样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相关论文分别发表于《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和《毒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Toxicology)。(C&EN)
· 撤稿观察
尴尬:号称提高研究可重复性的论文被撤稿
9 月 25 日,一篇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关于提高科研论文严谨性的方法的文章因自身严谨性问题遭到批评后被撤稿。该研究于 2023 年 11 月 9 日发表,旨在展示预注册、大样本量和方法论透明度等手段如何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研究报告称,这些措施将社会行为科学中 16 项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提高到了 86% ,远高于一些分析中报告的 30% 至 70% 。
然而期刊的撤稿通知显示,编辑部对该研究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主要问题包括缺乏透明度、对研究假设和预测的错误陈述、未对相关措施进行预注册、数据知识影响结果选择以及数据和分析报告不完整。早在该研究发表时,已有科学家在预印本平台 PsyArXiv 发表批评,指出此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这与论文提倡的科学严谨性原则相悖。期刊在审查相关材料后,认同了他们的观点并发布了批评文章与撤稿声明。
论文作者在 9 月 23 日的声明中承认存在“基础性错误”,并接受了撤稿决定,承诺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正。目前期刊已邀请作者提交新的手稿进行同行评审,作者确认将会修订论文,力求解决不准确之处并回应其他批评意见。(《科学》新闻)
· 人工智能
新研究发现 AI 创新能力超过科学家?
一项近日发表在arXiv上的预印本研究显示,由人工智能 (AI) 驱动的创意生成器产生的原创研究想法,比 49 位独立工作的科学家还要多。该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该研究中,49 名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学者被要求根据给定的七个主题撰写创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使用由 Anthropic 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LLM)模型 Claude 3.5 构建了一个创意生成器,并在 Semantic Scholar(人工智能文献搜索引擎)上查找与这七个主题相关的论文。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创意生成器针对各个主题生成约 4000 个创意。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参与者与创意生成器产生的这些想法随机分配给 79 名审阅者,审阅者根据每个想法的新颖性、突破性、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对其进行评分。而为了避免由写作风格和语气产生的误导,研究人员又使用了另一个 LLM,在不影响创意想法本身的前提下对所有文本进行标准化编辑。
综合来看,评审人员认为人工智能产生的想法比人类科学家的想法更新颖、更有突破性。然而,当团队仔细研究了这 4000 个由 LLM 产生的想法时,发现只有大约 200 个是真正独特且原创的,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原创性并不高。有科研人员表示,LLM 或许能够提出比现有文献略具原创性的想法,但它们是否能超越所有人类创意仍未可知。除此之外,由于参与评审的内容是经过 LLM 处理之后生成的,改变了内容的语言和体量,而这种变化可能会对评审结果产生影响。更有科学家表示,在短时间内令参与者与 LLM 进行对比并不公平,而应该在同类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者表示,未来会将 AI 生成的想法与顶会论文进行比较,推动AI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自然》新闻)
AI 帮助科学家发现数百幅神秘纳斯卡地画
图片来源:山形大学
9 月 23 日,日本山形大学(Yamagata University)的考古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布了一项新研究,研究者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航拍照片,成功识别出秘鲁南部的纳斯卡地区沙漠中的 303 幅新地画,创作时间可追溯至 2000 年前,原由古代纳斯卡和帕拉卡斯民族创作。
此前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研究人员仅确认了 430 幅地画的存在,而本研究使用的新方法通过训练 AI 程序来分析高分辨率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识别出了 1309 个可能的浮雕型地画,并通过实地考察确认了 303 幅,几乎将已知浮雕型地画的数量翻了一番。新发现的地画中,约 80% 描绘了人形、斩首的头颅及家养动物,尤其是美洲驼。研究团队还指出,大多数浮雕型地画位于步道附近,可能用于传达日常生活活动。相比之下,约 60% 的线条型地画则描绘了野生动物,如鸟类、猴子和猫科动物,这些地画可能与仪式通道和朝圣路线相关联。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考古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研究人员能够更快、更精确地识别和分析地面上的地画,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科学》新闻)
本文转自|环球科学科研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