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黑龙江大学的沃土上,有这样一群师者,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师德的崇高篇章,展现着时代楷模的风采;在这片知识的殿堂里,还有这样一些团体,他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创新实践,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绘就了一幅幅教书育人的壮丽画卷……系列报道《师德榜样》,今天带您走进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的故事……
师德铸魂 匠心筑梦
四十多年来,法学院秉持“博学慎思、求真务实、笃信法律、仁爱良善”的精神,始终遵循教育规律,从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社会服务三大方面持续发力,先后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歌雅、“全国法治年度人物”杨震等优秀教师代表,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光荣职责,学院党委获评学校“2022-2024年先进二级党组织”荣誉称号。
1
师德高尚,旗帜鲜明讲政治
师德是教育之魂,法学院始终坚持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参与校、院组织的各类培训几十次,切实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等重要指示要求贯穿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针对实际问题,学院制定出《法学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学习培训管理细则》,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做实做细师德师风考核工作。
育人中,学院结合专业积极开展理论宣讲和情景研学,党员教师孙光妍参与普法和红色法治宣传,曾受邀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人民法院进城记”为题进行宣讲;党委委员邓齐滨以“中国共产党与哈尔滨解放区法治建设”为题进行宣讲,多次受到央媒、省媒等各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切实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课堂。
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思政赋能、严管厚爱、五育融合”的工作理念,通过红色知识竞赛、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党支部书记作为“双带头人”,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教工第三党支部获评“校级样板党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真正将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2
执守初心,躬耕杏坛献芳华
学院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牵引,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线上培训会,观摩全省教学创新大赛直播,邀请精品课获奖教师说课,不断强化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学院领导班子和督导定期深入课堂以导促教,并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提质增效,学院19位教师获校教师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
学院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有效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地方大学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2项、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2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入库案例4个、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导师)建设项目2项,切实推动日常思想教育走深走实。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将“导师责任制”落实在日常行动中。教师王歌雅耕耘于民商法多年,用红笔逐字审阅修改3万字的毕业论文。学生自创短视频《有此良师,何其有幸》,在个人微博发布后,先后被共青团中央等官方账号转发,引起广泛共鸣,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润物无声,尽心服务显担当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法学院始终积极为省级以上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类智库报告,多篇被国务院、中央部门采纳。民商法团队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修订、普及宣传,团队教师杨震获得“全国法治年度人物”称号。
在助力地方发展上,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省人大代表哈书菊教授和董惠江教授积极参与地方法治建设,主动为地方立法及战略规划建言献策,多位教师担任各地市、厅局法律方面的专家,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上,依托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以黑龙江大学为基地、以专业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普法宣传团队,搭建辐射城市区域乃至省域的数字化普法宣传平台,多位教师参加“双百”宣讲团、“民法典”宣讲团,承担省内外和各地市的公检法干警培训任务,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专业类培训讲座70余次,受益人数达到5000余人次,真正在重大实践活动中担当作为,甘于奉献。
法学院教师犹如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他们以爱为底色,用高尚的品德与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法学院教师将在教学这片原野上,继续书写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更美华章!
图文来源 | 法学院
排版 | 金松琦
责任编辑 | 张笑雷 李牧 邵明琛 王思聪 孙晟伟 金松琦
审核 | 肖博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