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历任校长,这3人的影响最大,而他又独享“老校长”殊荣
对于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曾有人评价:“没有周诒春,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就没有蒋南翔”。周诒春倡导“造就完全人格”,梅贻琦强调“通才教育”,蒋南翔要求“又红又专”,总之是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翻开清华百年校史,此三人对清华影响至大至深,而奠定清华之基础,在清华校史上独享“老校长”这一尊称者,唯有徽州人周诒春,一位被誉为“清华种子”的教育家。
海外留学
周诒春,字寄梅,1883年12月出生于汉口,是徽帮茶商周聿修之子。周聿修,安徽休宁人,以贩运安徽茶叶为业,设泰昌源茶叶庄于天津。他自己南北奔走,生意做得颇具规模。从他的教子及交游各方面来看,他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民族资本家。
鉴于当时国家面临瓜分之祸的形势,他决心把他的独子培育成一个洋务人才,聘师授以英文,使之能于庚子前后考入美国教会在上海创立的圣约翰书院攻读中学。
周诒春在校很早就受到教师颜惠庆的注意并得到书院主持人卜舫济的器重。1904年,周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约翰,自费赴美到威斯康星大学选读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约于1908年毕业,得学士学位。他旋即转入耶鲁大学进修,结识同学孔祥熙等人。1909年得硕士学位,毕业回国。
奠基清华
1913年冬,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在他引领下,清华历史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
因为不满足在“工字厅”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周诒春于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
计划第一步便是大兴土木,扩建校园。在他的亲自规划督造下,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相继建成,并被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此外,他还积极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倡导国语教学等等。有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奠基,使清华大学稳步发展。
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形成团结友爱的清华精神,与周诒春先生的呵护与培养不无关系。是以,所有清华的学生,不论早期亲受过周的教诲的,还是后来20年代、30年代或40年代甚至解放后的毕业生,均以能做清华同学而列入周诒春门墙为荣,众口一致地呼周氏为“老校长”,以示亲切。
“老校长”二三事
和蔼。
张锡钧(当时在校的学生,后成为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回忆:“校长常到食堂与学生共餐畅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当时学生不多,几乎个个的姓名,校长都可叫得出来。”
“有一次我饭毕回宿舍,在长廊途中,迎面有人问我:‘你怀中为何鼓鼓囊囊的?’我以为是一位同学,刚要开口‘你管呢!’仔细一看,是校长,立刻紧张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是饭碗。’校长笑着说:‘手拿着不好吗?装在怀内突出一块,不雅观嘛。’我答:‘是,是。’赶快离开。起初我还以为校长多管闲事,后来一想,校长做得对,因为及时帮我纠正了错误。”
视金钱如粪土。
老校长对于金钱看得很旷达,曾风趣地说:“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他自备汽车,为各项公益事业奔走,早出晚归,习以为常。每日午餐也自己料理,即使在友人家吃午饭,事后也一定要送给对方礼物表示感谢。
清华同学中有人记得这么一件事:某日老校长忽然对他说,“明天有个约会,我的鞋似乎太不雅观,不知你的鞋合我脚不?”原来他的鞋底已将断裂。周诒春自奉俭约,于此可见一斑。
当时,人们对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不图名而名自至,不图利且舍己济人。他为人严肃正直,但平易近人。有的人觉得他有时苛求“君子”而远避“小人”。也就是说,他对正派的人,要求很高,而对一些心术不正,他认为不可救药的人,则敬而远之,羞与为伍。
告别清华
1917年,亲日派上台,高尔谦等以周氏“妄靡巨款,营私害公”等莫须有罪名提出控告,逼使周氏辞职。1919级校友回忆说:“周氏离校,学生不知底细,只是不愿他离开清华。他在全校集会上讲话流露即将离校的消息,声音有些发颤。我们学生也黯然神伤。他是我一生最敬佩的老师之一。”
周诒春于1918年1月把校务依令移交给副校长,含冤抱恨,离开清华,结束了他一生中能抒其抱负、用其所长的五年,时年35岁,开始了他与世浮沉,行其心之所安,聊以托其身心,历时达40年的漫长岁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