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个月我去广州见朋友,友人从事日化行业相关,吃饭时拿出手机给我展示同行的离谱行径:

同行卖洗洁精,基本靠增稠剂兑水,再加上一点香精和起泡剂,根本没什么去污的功效。这本身已经是个不太讲武德的玩法,没成想有一批货没搅拌均匀,于是灌装出了一整个批次的纯水,商品评论区因此大翻车,热评第一出离愤怒:“别买,等了一周,店家给我发来一瓶水!”

更可怕的是,这位同行在知情后还让这批货持续卖了好一段时间,原因也很简单:东西足够便宜,没有顾客真的会和他们计较到底。甚至因为价格够低,它的流量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产业带内部没有秘密,同行和上下游之间消息流通极快,这种不讲武德还赚到了钱的案例,实在不是什么好的示范。反而是有点良心的商家,成本实在卷不过,所以近年日渐迷茫,不知道该继续卷下去慢性死亡,还是干脆不玩了清盘跑路。

无论哪一种,价格内卷里产业带竞争过程的失控,显然正在劣币驱逐良币。

抽奖式和“次抛”购物的背面,是产业带竞争过程的某种失控。


失控的产业带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控的产业带竞争

没有牌子的平价工厂货,大多会给人不太好保证品质的感觉。区别只在于,以前这些工厂货,是要被渠道们层层筛选,才送到消费者面前的。

没有人去 SKP 买二十五元一斤的合成牛肉卷,也不会有人在赶集的时候指望在路边摊买到足龄的澳洲龙虾。消费分级在渠道一层就已经完成了,不需要消费者去费力筛选。

但到了电商时代,逻辑完全变了。

原则上,平台不做商品筛选,只搞供需匹配,它的天职是让消费者和供货商彼此看见。但鉴于林子实在太大,鸟实在太多,容易看花了眼,所以商品品质的管控,走出了两条线:

一条线是区分品牌和白牌。于是有了各种旗舰店,官方店,自营店……告诉你,是品牌你就放心买。

另一条线是全面实行强售后。于是有了标配的运费险,极致简化的退换货流程,信用分高了还能闪电退款……反正品牌质量过硬不怕售后;而白牌抽奖就抽奖,抽不中包退包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白牌产业带的淘工厂,也会给商品标注厂牌、打上“晚必赔”等标签

这两条线,共同构成了过去这些年中国电商平台对商品品质的管控体系,安稳运转了许多年。可偏偏这几年国际环境变化,出口受阻,工厂商家普遍经营压力巨大,加之国内电商环境和消费需求变化,竞争过分激烈,价格卷生卷死,这套对白牌的管控似乎已经失效了。

因为用强售后规范白牌,有个隐含的条件:售后增加成本,会淘汰掉退货率过高的劣质商家。但Bug就在于,如果营商环境巨变,使得偷工减料商家能赚到更多的钱,很可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生产优质商品的厂商因为成本高,先被卷死,活下来的只能是两块钱卖桶增稠剂+水的厂家。

于是在价格卷生卷死的漩涡里,这两年的白牌产业带竞争,越来越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某文具生产商去年告诉我,过去他做文具用的塑料件都是新料,但随着价格战开始换成回收塑料,商品图的外观毫无差别,但质感天差地别。颜料里的色浆也越用越差,过去一幅画放两年也不会褪色,现在放三个月,红的就变成粉的了。

即便如此,他也还是卷不过同行。同行敢用野厂收来的回料,连无害处理都没做过,有时还会重金属超标。他自问良心尚存,胆子也小,所以只能觉得无望,甚至想卷铺盖转行。

我问他真的被卷到没生意做吗?他说也不是,只是看不到发展前景了,不如早点转换赛道。

这是很多白牌产业带商家共性的心情,某绍兴的雨伞厂家,已经做到产业带头部,看短期利益,维持生计毫无问题。但举目四望,总觉得三到五年,这个生意或许就做到头了,完全没有长远的发展可言,只能看到一个行业的慢性死亡。

不久前,有家雨伞厂家朋友突然联系局长,说淘工厂联合百大品牌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为首批25个品类制定了统一的品质标准,出台了首个产业带质量标准《淘工厂产业带(国货严选)品质标准》。

看到这个,感觉或许这是一条破解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逆行的淘工厂

质量存在问题,就用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去解决。

这本是个很正常的思路,但这些年一直没有人规范白牌和产业带商家的品质标准,是因为不想吗?

不是。是因为太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淘工厂下方的“百大品牌”,就能进入国货严选的专属会场

首先是产品种类太多。

根据2022年和2024年工信部印发的文件,我国目前在册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就有300个,加上其他没有收录在册的,再细分一下,搞出几百上千个特色产业带,完全没有问题。

比如义乌的小商品,深圳的消费电子,永康的保温杯,东石的雨伞,丹阳的眼镜,郏县的铸铁锅,曹县的汉服……2024年我走过六七个产业带,在广西看海鸭蛋产业带都看了一整天还意犹未尽,这些产业带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特定产品有特殊属性,就突出一个谁跟谁也不挨着。

这么多产业,制定哪些标准,怎么制定标准,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次是商家换得太快。

我去年给朋友搬家,帮她买过一批壁纸、防撞条、密封条、沙发套、床品四件套,三个月后有一半商家都没了。上半年去某产业带走访,当地政府告诉我,近两年产业带商家数量都是成倍增长的,一年冒出上百家新的,明年又有几十家老的关门了。

这么多的商家,定了标准,怎么检测,怎么跟踪,怎么管理,怎么保证标准被执行?这也是个非常困难的活儿。

但让人意外,也让人欣慰的是,即使困难重重,2024年还是有平台站了出来。

首批25个品类标准,最先被选定的就是食品相关。原因也很简单:吃进嘴里的最需要安全和规范。

比如秋冬应季的火锅底料,这是有国标的领域,淘工厂在保证基本安全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两项指标中,选择和国标保持一致。而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调味料两项体现品质的指标中,则制定了高于国标的淘工厂“国货严选”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这 25 个品类标准,淘工厂的制定过程显然非常有章法。首先是能影响健康的衣食住,比如火锅底料这类食品生鲜,直接和皮肤接触的床上用品和收纳箱收纳柜。

接着是存在安全风险的特殊品类,比如玩具;然后过去缺少行业标准,或者标准不够完善的类型,比如手机膜等等。

从第一批标准的排布,就看得出淘工厂绝不是拍脑袋搞噱头,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安排得非常有章法。

更重要的是,还有十足的耐心,和非常聪明的做法:淘工厂没有选择把标准强制推行,而是选择寻找合作方,做出一个又一个的范本,告诉所有的产业带商家:做好东西,也能赚钱。而且能更好地赚钱,赚更多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逆行路上的同行人

2024年5月,杨蕾伞业转入淘工厂。这是绍兴雨伞产业带为数不多拥有ISO9001认证的工厂,年产值1.5亿。在白牌雨伞里,这家公司已经做到头部了,但它的老板一直被困扰的,就是内卷漩涡里,看不到行业变好的前景在哪。

淘工厂开始筹备《淘工厂产业带(国货严选)品质标准》时,杨蕾伞业主动提出来,要和平台一起推出晴雨伞行业标准。为此厂长周明爽专门重新开设了一家厂房,拉了新的产线,除了在晴雨伞的材质工艺、伞骨的硬性要求外,还对“耐用性能”国标“无障碍连续开关次数”也给出定量和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淘工厂手机膜产业标准和品控标准

做的时候,厂长只是觉得行业的货品没那么好,工人不该在差劲的环境中工作,消费者不该用劣质的货品,自己也不想做质量差的东西。但他没想到的是,款式升级之后,客诉率很快就得到了显著的降低。

更大的惊喜是,客诉率降低后,退换货的工作被大幅减少,整个公司的运转都变得流畅起来,生产、发货、品控、管理各个模块效率集体变高,员工之间的沟通也不再焦头烂额,火药味都变低了。

而效率的提升,直接带来了利润率的上涨。原本以为是巨大投入的新厂房,已经成了扭转整个公司营收利润回正的关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根本没有想到差异会这么大。

但想要做好产品,在淘工厂这里,就是会有好的回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永康。

这是中国保温杯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带,很多四五十岁的老厂长,在听说了淘工厂这个品质联盟计划的时候,也决定跟着一起干。

这绝不是一个很容易下的决定。一线工厂,有时候卖的就是产能,一个新的标准,要么意味着投产一条新的产线,要么就意味着旧产线停产重新调试,停一天就是一天的沉没成本,加上所有物料,人工,打样,时间……不要提如今内卷中挣扎的境况了,就是年景好的时候,基层工厂也对成本十分敏感。

但一群四五十岁的老厂长,听说了新标准,新事物,也都很快投入了进来。而且迅速得到了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厂子赚了钱,甚至挂起了横幅

产业带之内,是没有秘密的,一家厂赚了钱,所有厂都会跟上。一旦发现哪个品最近走量很好,寻货的人一定会找过来。于是淘工厂一个平台的品质扶持,就带来了整个产业带的多点开花。

淘工厂数据显示,推出仅一周,就有超100个商家的商品加入了淘工厂国货严选。

不光是 C 端走货走得好,B 端的代工订单,也会雪花似往厂里飞。

江西新余市下面的新干县,是全国四大箱包产业带之一,一个县里有580多家大大小小的箱包工厂,但也曾有一段时间,差点就要被低价卷到无路可走。

但随着淘工厂对品质扶持的计划,开始去联合开发做些中高端的产品,这种一路内卷的趋势逐渐得到了扭转。

这些各个产业带,各个品类中的从业者、厂长、品牌主理人们,都是在行业内打拼了十几二十年的“老炮”。他们受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价格内卷,他们就是想跑出来,好好做产品,做出好产品。

而他们需要的,恰恰就是淘工厂这样的平台,去引领,去认可,去帮助他们去做品质上标准,做质量上的跃迁。这些有上进之心的人,都是内卷旋涡中逆行路上的同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消费产业的火种

品质的力量,是在平台的引导下逐渐显现出重新定义平价市场的潜力。从杨蕾伞业的质量跃迁到新干县箱包的逆袭,每一个逆行者的成功故事,都是一束光、一点火星。在这些产业带中,工厂们不再是靠价格抢市场,而是靠品质赢未来。

回顾过去,中国的消费市场崛起之路,本就是一部“白牌逆袭史”。小米、OPPO、安踏、特步等如今响亮的名字,曾也是不起眼的白牌工厂,它们一路从白牌走到品牌,从国内到国际,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新国货”。曾经的小米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如今已是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安踏更是在国内市场超越了耐克,成为中国运动品牌的象征。

淘工厂的这条品质标准之路,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对许多中国本土厂商而言,已然点燃了追求品牌和品质的野望。那些在内卷旋涡中奋力“逆行”的厂商们,有着从工厂走向品牌的决心,他们期待着成为下一个“新国货”故事的主角。

每一个逆行者心中的野望,都是中国消费产业崛起的火种。这些火种聚集的力量,或许会在未来重塑中国平价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不再因价格而妥协,真正享受到“平价好物”的美好生活。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虎嗅/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新闻/

喜马拉雅/雪球/ 腾讯新闻/凤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