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主被遗忘需要多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专家给出的答案是6个月。
但有一个人却打破了这个魔咒,顽强地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周期,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榜样。她就是李子柒,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孩,以其精心制作的视频展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美丽与宁静,赢得了全球数百万观众的喜爱。她的视频以唯美的画面、超凡的意境著称,传递出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视频中的她,无论是忙碌于厨房烹饪美食,还是亲手制作家具和衣物,或是操作古老的农具,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感受到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
李子柒归来了,仍旧带着她那仿佛和世界“格格不入”的静和慢,却还是在飞速运转的世界,又一次抓住了全网一亿粉丝的目光。
永远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名人”这个词,到底是什么让李子柒成为“李子柒”?
不会被时间抛下的李子柒
11月12日,阔别三年之久的李子柒终于再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她不在的这些日子里,新人一波又一波,创作者的潮流来了又走,短视频平台,人们手指滑动得越来越快,却再没有一个能与之匹配的顶流。
新视频中,她长发依旧,素色白衣,语调轻缓,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带来优质的内容。
不出意外,视频一发出,全网沸腾,当天#李子柒更新了#、#李子柒回归# 等多个话题登顶全网热搜,首支漆器视频在半个小时内,抖音视频快速突破十万赞,截止发稿前,短短3个小时,更新的两支视频抖音点赞均破百万,微博播放量总计破8000万,互动量已将近150万。
而李子柒的回归也同样震动海外,当第一条视频发布时,海外平台评论10分钟破5000,目前已有15000+条评论,大家都表示:李子柒是真正独一份的存在。
图源:微博
部分海外网友评论
网友或许不记得上次这样等待一个创作者是什么时候,但每个人都清楚,不管流量怎么变,不管传统文化领域出现多少创作者,只有李子柒绝无代餐。
时间拨回到2016年,那是李子柒故事的开始。
她在网上发布了兰州牛肉面的制作视频,或许她本人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条视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画面中的她,长发高高绾起,身穿中式白色排扣服装,利落地和面、扯面,动作干净,自有法度与气韵。
而这看上去行云流水的内容,背后是李子柒一次又一次摸索的失败。
想做一碗好面,并不容易,大多数求快的网红,可能拍一拍做面的过程,然后做出一个外观好看的成品,就算了事。
但李子柒偏不。
她从选粉、加水、加盐、和面、揉面、醒面等等开始,就仔细钻研,努力摸清每一个细节的门道。
而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她也决不气馁,愿意从头再来。
图源:@李子柒
就这样,做出的拉面,即使观众品尝不到,也能感受到它的美味。因为李子柒对这小小一碗面的悉心浇灌,肉眼可见,自然也带来流量的回馈。
就这样,对时间与技艺的打磨,加上独特的乡村环境促成了李子柒的不可取代。
而更重要的,是李子柒视频中的中国味。
即使是拉面视频,也并不粗鄙,她背后的山林和野花,似乎也会隔着屏幕飘过淡淡香气。
人们惊异的发现,一些专属于中国的质感,并不需要口号式的重复,或者刻板印象中的大红色叠加。
只需要李子柒静静地专注于她的当下,不徐不疾地展示一切。
比如,她在雪景中,对着云海眺望,自有“独钓寒江雪”的俊逸;
图源:@李子柒
或者,还原《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谈笑间似有飞花令的唱和。
这种静与慢,在瞬息万变的一切中,抓住了不变,那就是走过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雕刻时间的艺术
一直以来,除了人间烟火,李子柒视频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她对于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
不论是从一针一线开始,学习蜀绣,还是复原古法,做出笔墨纸砚,都能激活中国人的原始基因和遥远记忆,沉醉在中华之美。
在最近一期视频中,李子柒把目光放到了漆器上。
图源:@李子柒
太多观众,已经不再熟悉这发源于中国,有着几千年辉煌历史的艺术品。但在李子柒手里,它却能争夺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紫色的漆器,雕漆部分是精致的麒麟,麟羽飘然,仿佛神兽正在腾云驾雾。麒麟神态灵动,正在回头一望,栩栩如生。
这件看上去颇为精致的漆器,诞生过程却异常艰难。
追本溯源,制作漆器的第一步,便是割漆。
这种能够用来制作漆器的大漆,原产地便是中国,获得好漆,要在盛夏时段,找到漆汁饱满的漆树,用小刀割开漆树皮,再用蚌壳接住滴滴落下的汁液。
图源:@李子柒
刀口成月牙型,便于生漆顺着边缘流出,一两小时后,才可以收漆,用油纸盖在漆桶上,密封保存。
单这样一个工作,就缓慢且精细,不仅需要经验的加持,还危险性极高。
割漆人中盛传“百里千刀一斤漆”证明着,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寸漆,都是割漆人走了近乎百里、漆树承受了千刀万剐的痛楚,而淬炼出的精华。
而漆树本身带毒性,生漆一旦接触皮肤,就会产生过敏反应,让人皮肤红肿,反应严重的,甚至会波及生命。
割漆又需要在树上绑二三十米的爬梯,没有防护措施,一旦踩空,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珍贵的材料,辗转到雕刻匠人手里,又因其独特的技艺,变得更为熠熠生辉。
图源:@李子柒
就拿李子柒手中的漆器为例,首先是为器物做底灰,这要把粘的漆面揭下来,要求灰的比例、湿度、温度、时间都不能出一点差错。
除了基础的制胎、描样以外,另一大难点就是雕刻。
这对匠人下手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一寸的偏差,全盘皆毁。
而雕刻又分为堆漆、填漆、雕填等等,除了技法,更考验对漆的理解,能根据不同时间中漆的软硬程度,调整笔手。
作为四川人,李子柒更多的使用了雕漆隐花的技艺,这项四川的非遗技艺。
用刀在已成型的漆器表面镂刻纹样后,还要在雕好的饰纹内髹金底漆,贴金、银箔,等到金底漆干后,再涂透明漆数遍,经多次打磨抛光,直到漆面透水,才算完工。
图源:@李子柒
这样做出的漆器,被水波般的透明漆覆盖,色彩含蓄,若隐若现,有如玉般的隐而不宣,正仿佛儒家君子,剔透坦荡。
器物之美,从未消失,只待唤醒。
李子柒,又一次成了叫醒我们的那个人。
而一旦开灯后,隐藏的金箔纹样就会浮出表面,在镜头下茕茕孑立,闪耀出穿越时间的光芒,虽然样式古朴,但也历久弥新。
这种生命力,正如回归的李子柒。
图源:@李子柒
紫色的漆器来自东方,“紫气东来”与“子柒东来”形成穿越古今的对仗,也正传达出李子柒做这期视频的核心目的——
希望国际上更多的人可以明白,漆器的起源来自于中国,而非日本。
中国的,才是不可替代的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以瓷器的英文为“China”为荣,却不知道,直到现在,漆器的英文都是“Japan”,而漆器真正的起源,却是中国。
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器,要知道,这可比日本出土的绳文晚期朱漆梳,早了3000-4000多年。
而到了殷商时代,我们发明出了“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就连庄子,都曾任“漆园吏”,管理皇家漆园的采漆等事项。
图源:@李子柒
因为对漆器痴迷,五代的朱遵度还曾写过《漆经》,专门研究讲解漆器的制作和品玩。
尽管如今已经失传,但可以看出来,漆器如玉器一般,深深烙印在中国文人心里,是值得君子鉴赏的艺术品之一。
到了战国,古人就用漆器制作出簋、豆、扁壶、方壶、盒、盘、盆、俎、匣等,纹样也有云雷纹、蟠龙纹、窃曲纹、变形鸟纹等,“丹漆雕几”之美样式丰富,变化万千。
但到了汉朝时,中国漆器传入日本,日本王公贵族爱不释手。
唐朝,中国因为制作漆器铺张,宣布了“限漆令”,却恰好让漆器,被日本人继承,他们将之用于饮食、茶道、佛具等各个方面,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纹饰体系。
所以现在提起漆器,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日式的漆盒。
但从技艺上看,日本漆器制作步骤简单,少了中式的精巧、复杂和磅礴,却在国际上,获得了高于中国漆器的声量。
图源:@李子柒
如果不是李子柒制作漆器,我们似乎也很难记起,在文化的角落,有这样一个蒙尘的器物,还在等待在古老国度再次发光。
还记得李子柒刚在油管上爆火时的情形吗?
评论区有不少来自欧美的网友,猜测她到底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
漆器的处境,何尝不是李子柒的处境?
进一步想,这也有可能是所有中国人可能面临的处境。
而想要改变这个状态,首先要做的就是我们中国人更加深刻和彻底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只有认识,才能传播,只有传播,才能逐渐改变国际上不正确的思维定势。
而在器物丰饶的今天,可再生材料能够制作出我们想要的一切,3D打印几乎可以取代传统手艺。李子柒这样从割漆开始,制作漆器,是不是吃力不讨好?
直到我看到视频结尾的时候,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古法的意义,就在于用缓慢的方式打磨器物,从而制造出跨越时间的永恒的一瞬。
当李子柒和漆器一起出现在画面中,我似乎看到了她与八千年前那个第一次制作成漆器的匠人目光交接。
图源:@李子柒
古人与今人的对视,正是由这千百年来的传承牵线。
而老祖宗也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诡谲多变,这古法与其中的智慧不变,这在时间中打磨出的器物不变,这器物中中国人赋予的精神不变。
或许,这也是李子柒和漆器一样,不可替代的原因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