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远集坊第六十九期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以“处于变革与转型之中的出版业和出版集团”为主题,结合出版行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出版集团在面对变革与挑战时的应对策略与实践经验。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主持了本次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嘉宾 黄志坚

黄志坚首先提到,当今,出版业正处于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危局大变局之中。出版物开始印刷、复制、发行成为商品的一千年来,出版业曾一度“一手托两家”,居于信息知识传播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此后,印刷品作为传播媒介,经历了从历史上“最主要的”、到目前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中,出版业面临着的变革与转型的压力是巨大而迫切的,任务是繁重而艰巨的。而出版集团,以其具有的优化资源配置、集约高效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等等能力,成为出版业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一个主体,是难以替代的一个主体。

现代出版业发展与出版集团化运作相生相伴

黄志坚介绍,出版业走向近现代,大约是在17、18世纪开始的,随着印刷排版技术的进步,一些之前从事手抄书籍经营的书商发展成为兼具出版发行职能的出版商,构建起商业化的出版方式,印制与发行销售更有效率,进一步扩大图书出版规模。现代出版业逐步走上以企业化、集团化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是基于经济规律的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基于传播规律的知识传播演进的必然趋势。他认为,研究与思考当代出版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关注出版集团,他们是市场的主体、产业的主体,也是变革与转型的主体。

黄志坚谈到,首先,从西方出版业发展历程来看,集团化成为现代出版业繁荣强盛的主流路径。英美等西方国家出版业从发展到繁荣,从企业化再到集团化,大体上以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0年代之后,随着科研与文化人才的流动,以及科技文献供需两旺和文化市场发展,极大刺激了出版业进一步发展,西方出版业逐渐进入资本化、集团化、垄断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从中国出版企业发展史来看,集团化是顺应时势发展的大势所趋。自现代以来,中国出版业发展与出版集团化息息相关。随着以官刻、坊刻和私刻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书业逐渐没落,以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现代出版企业开始出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企业创办以后,都陆续采取了股份制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打造文化品牌,呈现出集团化经营特点。

第三,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看,集团化一直是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在推动公私合营的同时,对出版业实行出版、印刷、发行各业分工和出版社专业分工。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出版业面临“两个转变”,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适应相对封闭的环境向适应更加开放的环境转变。出版业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要求,从单媒体、专业化向多种媒体兼营、多种经营并举拓展,从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改革为主向出版体制机制宏观微观改革并重拓展,从封闭式改革向开放式改革拓展,从依靠行业政策保护向依靠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保障拓展。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开始更加积极主动推进组建出版发行集团试点工作,在改革进程中,集团化与做大做强做优,始终是出版业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重要任务。

出版业正处于千百年未有之大危局大变局

黄志坚谈到,以5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主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主要推力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并持续改变着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大众媒介环境和大众传媒自身。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是文化传播格局方面的重大变化。首先是传播载体的变化,尽管传统的书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等依然存在,传统媒体的主流舆论引导力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但线上网络传播已然成为更为重要的舆论场;其次是传播模式的变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已经成为主流,传播的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成为阶段性中心;三是传播主体之变,原有以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机构为基本运作主体的传播格局,裂变成为传播机构与个人自媒体为基本运作主体并存的“微粒化社会”。

第二是出版产业格局方面的重大变化。出版产业新的参与者逐渐变化为互联网大厂及电商平台;图书销售模式随着平台经济的演化,呈现出明显的流量带动模式,价格而不是内容成为竞争核心要素,偏离了图书的内容价值和阅读价值;同时,技术让时间分割愈发精确,网络使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受众注意力被转移瓜分,短平快、浅阅读、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网络文化裹挟着受众,深度阅读、系统阅读、严肃阅读逐步被消解。这种产业格局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出版品质、阅读品质。黄志坚认为,传统阅读的仪式感、敬畏感正在丧失甚至可能已经丧失,现在已经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

第三是出版工作自身的重大变化。出版产品表现形态已突破原有形式,出现了与图书形式相配合、相交互、相补充的丰富形态。而过去以编印发为主的传统生产流程,从作者到编辑到读者的线性生产环节,正受到网络内容生产新方式的冲击,各个环节间界限逐渐打破、功能逐渐融合、顺序逐渐交叉变化。快节奏、快餐式的生产消费对出版机构思维方式和经营管理机制都形成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嘉宾 黄志坚

大危局大变局中出版的核心功能并未改变、出版的集团化趋势并未改变

虽然出版产业有以上的各种巨大变化,黄志坚仍旧认为,出版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仍然没有变化,出版的集团化趋势也正在向纵深演进。他谈到,出版、出版人、出版集团不仅仅是自然状态下的文化与信息的“搬运工”,还是文化传播的“把关人”,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和特定的价值判断对文化原料进行选择加工的关键一环,承担着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

首先,出版物是最基本的文化展现形态。出版物是文脉传承的载体。人类的知识体系、生活经验、科学成果、哲学思考、历史记录等等,主要通过“书于竹帛”而“传之后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活动对文化的系统性传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古老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兼具精神和物质属性的文化底座。出版物是文化普及的主力,出版活动在我国历史上的文化普及运动中,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留下了敬惜字纸、尊重知识的烙印。当代系统的学校教育,仍要借助教科书这一经典形式,系统传承文化知识的核心要义。出版物是文化创新的助力。历次思想革新、文化创新甚至社会变革,都离不开出版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推波助澜。当今新时代,出版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在书写民族复兴伟大实践和奋斗故事中,地位重要、使命光荣。

其次,出版业是最重要的文化产业构成。从经济贡献看,多年来出版业收入占比在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中一直居于前列,发挥了文化产业支撑作用。出版作为文化创意源头之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量最为庞大,很多无法用视觉化方式描述的内容细节,往往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到恰当表述方式,文字创作往往成为作家构建作品世界观的首选内容形态。文字表达又可以引发多种艺术表达的无限想象空间,以出版为源头,对IP进行二次创作、开发衍生品类、加强跨界联动、最终实现价值转换。

最后,出版集团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出版强国的主力军。出版集团是知识文化再造的重要平台,出版业通过选择与加工,在知识整理、文化普及、文明传承、创新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出版集团是文化生产消费服务的重要平台。出版集团以其长期积累形成的策划、编辑、翻译、审读等专业能力,及其所聚集起来的出版制作发行资源,高效率地连通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而通过互联网,出版集团还可以将更具文化价值、更有知识含量、更契合精神需求的信息,把可信认知的最大共识和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产品,更有效地提供给读者与受众;出版集团是产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出版集团以其对中国出版行业管理与运行的理解把握,以其长期积累的企业文化和编辑培养模式,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新时代编辑队伍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出版行业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人才支撑。

以“求变”促“不变”努力实现出版集团高质量发展

黄志坚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版集团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出版强国建设的有关部署,保持和发挥出版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功能,主动求变,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出版集团“变”与“不变”的核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如何实现出版集团高质量发展,他谈到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质量干部人才队伍。要建设以编辑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兼收并蓄发展,为更好发挥编辑人才的创造性、能动性提供空间。要建设“好学能文”的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干部讲政治、守规矩,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为干部想干事、干成事搭建平台。同时,注重复合型干部人才培养,造就成就更多出版业的领军型人物。

二是创新思路举措,积极探索新的出版生态。持续优化出版产品形式和供给结构,通过内容创新、形态多样、服务多元,不断提高出版供给端对文化需求端的适配度,探索读书与读屏良性互动,构建以出版为核心的知识服务、阅读服务生态。同时,推动出版与其他文化业态的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通过信息化和大数据,改革传统出版流程,提高编印发全流程生产效率,探索出版集团的智能出版运行架构。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和集约化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成本、效率、资源共享、经验分享等方面的集约优势,通过降本增效催生治理方式上的化学反应,把真正该统的统起来、该放的放下去、该共享的公开出来、该流动的流动起来。结合集团自身发展传统和企业文化特点,优化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效益,提高资金、资本运营质量,推动版权、数据有效开发,努力实现出版集团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推动书香社会建设。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既是出版业履行社会责任、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出版集团既要更加努力地组织创造生产更多的读者喜欢的好书,也要更加自觉地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加大各种阅读空间覆盖率、各种阅读资源开放率、各种书市书展参与率。

五是创新发展环境,推动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一方面是规范图书交易规则,明确立法保障,强化执法检查,深入打击盗版盗印行为,有效解决线上线下折扣不一等恶性竞争现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和产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是把出版业列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予以保障和扶持,推动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延续,从补助制度、基金支持、价格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出版业扶持。

黄志坚最后谈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在转型变革中推动出版集团的高质量发展,就要立足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进程,找准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更好跟上时代、洗去陈旧之气?二是如何更好解决人才短缺与人员过剩并存的问题?三是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及其应用?他认为,应该提早做一些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大家共同努力,破解这些问题,共同做好出版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晓宏主持本次活动

阎晓宏在总结发言中谈到,黄志坚董事长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性很强的讲座,梳理了出版业产生发展的轨迹,剖析了出版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深邃的思考和洞察,阐明了出版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集团与集约化都是发展中的必然。志坚董事长提出的大变局与大危局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应当居安思危,把存在的问题弄透了,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版的天然优势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图书的价值是永恒的,志坚董事长对于发展和振兴出版产业的思考非常精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58.3万人通过腾讯、爱奇艺、抖音、快手、百度、咪咕、搜狐、网易、优酷、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了本次活动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