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晚稻都已收割完毕,村民们忙着收什么?近日,记者来到王场镇符岭村。中午时分气温升高,已收割的稻田里,阵阵蛙鸣声此起彼伏,犹如盛夏。原来,黑斑蛙已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了稻田中的新“居民”,蛙声也成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曲”。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农户符小锋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中了黑斑蛙的市场潜力和生态效益,决定在家乡王场镇发展稻田养蛙产业。
为何选择在稻田养蛙?符小锋坚定地回答:原生态、品质好、效益高。
2019年,符小锋流转了15亩土地,开启了养蛙之路。创业之初,稻田养蛙技术还不够成熟,符小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
“繁殖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要根据气候进行调整,蛙网的高度要超过2.5米,蛙池的换水时间、蛙苗的养殖密度等要根据稻田的大小而定。”5年间,无数次的摸索和实践,使符小锋成长为一名养蛙能手。在此期间,他也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已有40亩稻蛙养殖基地。
走进符小锋的养殖基地,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蛙田已然颇具规模,蛙田呈“回”字形,四周用白色的纱网围住,上方还有一层防护网。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防止黑斑蛙的逃逸,还能抵御天敌的侵扰,提高黑斑蛙的存活率。
蛙护稻,稻养蛙。“稻蛙共作”是一种循环生态种植养殖模式,青蛙喜阴,爱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可以为青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青蛙的粪便还能够作为稻田天然的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不需施肥、不打农药,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介绍“稻蛙共生”模式的同时,符小锋算起了生态账:“这种循环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每亩可收获优质水稻800斤、黑斑蛙6000斤左右,亩收益约5万元。”
今年,符小锋已经卖了16万斤黑斑蛙。他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经验,入冬后将进入黑斑蛙上市黄金期,蛙的“身价”会上涨。到春节前后,价格翻倍,所以,他还有20亩田的黑斑蛙准备在春节前售卖。
产业效益高,辐射带动广。“养殖黑斑蛙一定要细心,要根据天气调整饲料配比。晴天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水分,雨天则不需要。”在与符小锋交谈期间,他的手机不时响起,很多周边农户向他探讨养殖经验。谈及未来打算,他说,将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为有养殖意向的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