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超大客流问题,敦煌研究院还开展了对莫高窟日游客承载量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科学调查核定单日游客承载量

游客戴上VR眼镜,能零距离观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洞窟细节,还能“飞”到窟顶,融入壁画故事情节,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魅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宋常青 任延昕

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和文化殿堂。每年,数百万游客带着“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的无限憧憬和想象,踏上奔向敦煌的路。

今年前10个月,敦煌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区游客接待量达813万人次,超过去年全年。

敦煌旅游持续火热,困难挑战也交织叠加:面对数十倍于本地人口的游客数量,如何应对旺季爆发性客流带来的挑战?文物古迹游客承载量有限,如何保护文物不被破坏?不可移动文物众多,如何让它们“动”起来?

敦煌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在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寻找破题之法。文旅产业与数字科技邂逅引发的“数智蝶变”,让千年历史带着新的面貌走来。

  让旅游服务更智慧

敦煌境内现有各类文物点266处,其中包括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市内文旅领域经营主体多、公共服务单位多、各类活动多,具有人员密集、价值密集的特点。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琳琅满目的选择偶尔也会成为甜蜜的烦恼。

不久前,27岁的湖北游客张丹菲计划了一场三天两夜的敦煌之旅。来之前,她通过“游敦煌”小程序,找到了从抵达到离开所需的一站式旅游信息,包括景点导览、酒店住宿、美食攻略、文化演艺、出行交通、敦煌文创。动动手指,数字技术就为她规划好了一切。

这款名为“游敦煌”的一体化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是近年来敦煌创新打造智慧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敦煌文旅集团旗下管理的景区资源,“游敦煌”平台纵向贯通了票务、酒店、演出等经营主体,横向对接了通讯、交通、应急、卫生等政务数据,将旅游相关行业资讯统一梳理、整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推动供需匹配,激活了全域旅游市场。

对游客来说,数字技术加持让旅行更加高效。线上购票、线下核销,能实现快速进入景区;随时随地打开小程序,就可以查询附近实时公交车辆信息;票务、演出、酒店、美食攻略一目了然,游玩效率显著提高……张丹菲说,这趟说走就走的敦煌之旅,因为有这个平台而省心了不少。

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服务部部门经理付鸿伟介绍,截至10月13日,“游敦煌”今年累计上线产品743款,累计交易额达1.3亿元。下一步将加强数据归集和开发利用,通过多源数据整合和分析,为智能决策分析、产业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近年来,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敦煌还探索了对旅游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对游客需求的精细化服务。

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例,云终端门禁系统让游客可以通过二维码、身份证、人脸识别等多种手段进出景区,还实现了一票多次入园的功能;网络售票数达到总售票数的25%,游客窗口排队的等候时间有效减少;视频联网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景区中暑游客,确保及时提供救助……

旅游景区建设也不再局限于单一旅游元素,而是走向融合与多元化。仅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现有的体验业态就已经增加到十余种,包括乘坐直升机俯瞰沙漠绿洲的低空观光项目、骆驼骑乘体验、沉浸式VR飞行体验,还有“引爆”社交媒体的万人星空演唱会。游客的多样选择,带动旅游消费从流量变“留量”,餐饮、住宿等业态也随之兴旺。

通过对游客数据的分析,敦煌可对各景区旅游资源实时调控,同时获取不同时段的游客特征模型,营销推广、服务监管、产业监测也得到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旺季时,提前做好人员引流分流和应急预案;淡季时,进行精准营销,实现“淡季不淡”的可持续发展。

游客感受到的是更个性化的服务。“结合游客的年龄、客源地、兴趣偏好等数据,我们可以调整万人星空演唱会的歌单和节目编排,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情绪价值。”鸣沙山月牙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有霞说。

比如,暑期会有专门播放给小朋友听的儿歌,老年团数量居多时则会播放怀旧金曲,游客总能从“量身定制”的歌单收获共鸣和快乐。数据显示,在各项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下,今年截至10月23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数量突破410万人,同比增长28.46%,游客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在敦煌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2024年7月22日摄) 郎兵兵摄 / 本刊

  科技破解文保难题

每逢暑期,敦煌旅游都异常火爆。中外游客心中名副其实的“顶流”敦煌莫高窟更是偶尔会传来接待游客量已达承载上限的消息。

游客参观意愿强烈,庞大而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却令古建文物承受着巨大压力。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该如何两全?

“绝不能为了旅游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为保护将游客拒之门外。要本着对文物和游客同样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平衡发展。”这是敦煌研究院文保工作者们的答案,也是他们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工作信条。

如今到访莫高窟的游客们,经常能从讲解员口中听到如下描述:“进入每个洞窟后,各种设备会记录大家的一举一动,连呼吸都会被严格监测……”这并非虚言。

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每个开放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被集中显示在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几百公里内的降雨、洪水、风沙情况,也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

这套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系统,依靠在窟区范围内投放的600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展陈和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

“洞窟是单面透风结构,空气交换量低。进入洞窟的游客过多时,窟内二氧化碳含量及温湿度会发生变化,对洞窟环境和文物造成冲击。”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正模说,这套系统可以及时预警潜在风险,调整不同时段进窟客流量,还为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比如,一旦窟内预警状态由绿变黄发出警报,就表明窟内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等指标已达到了安全阈值。随后,预警洞窟暂停开放并自然通风至指标恢复正常,游客则会被引导至其他洞窟参观。

如今,甘肃省内麦积山、炳灵寺、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等敦煌研究院所辖石窟群都被纳入该系统,实现了对丝路文物本体、载体、游客等实时监测,有效支持保护研究和管理决策。

保护既要关注文物本体,也要注重探寻文物病害生成机理。2020年底在敦煌投入使用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场耦合实验室,正帮助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实验研究揭示文物病害发育机理,从这里走出来的研究成果,也将投入全国不同环境下文物的保护应用中。

为尽量容纳超大客流,敦煌研究院还开展了对莫高窟日游客承载量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科学调查核定单日游客承载量。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后,莫高窟开始实施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实地参观的旅游开放新模式。

现在,莫高窟正常票每日售6000张,游客可以参观8个洞窟。专家按照洞窟的大小、年代、壁画雕塑特点等,规划了12条参观路线,无论来到这里的游客被分配到哪一条参观路线,8个洞窟的参观都可以较为全面地让大家了解到敦煌文化。

在一睹莫高窟真容前,游客先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看完《梦幻佛宫》和《千年莫高》两部电影,在帮助游客增进对莫高窟了解的同时,也让不同时段的游客汇集成一个批次,方便观影结束后统一安排参观,从而实现景区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般情况下,游客参观洞窟全程需要花费两个小时,靠听讲解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通过观看影片等体验项目,游客能够更精准、清晰地了解洞窟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减少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提高洞窟承载量,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张正模说。

新的旅游开放模式下,莫高窟的日游客承载量从此前的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游客满意度也逐年提升。

  科技赋能线上体验

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开始了壁画数字化试验,历经30多年实践,今天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研究成果多样,应用场景丰富,不仅满足文物保护等专业研究需要,同时灵活回应着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探索着向大众传播和普及敦煌文化的多元路径。

2022年底,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档案面向全球开放。世界各地的学者、文化爱好者只需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浏览超高分辨率的窟内图像。

面对数字内容再创作这一新理念和文化传播形式,“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壁画元素进行识别和汇聚,每个人都可以上传并出售自己对素材的二次创作。

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可实现相关素材与授权、支付、下载等各个环节“上链”存证,在拉近了社会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对敦煌文化的规范流转和数字产权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

2023年4月,“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这个沉浸式线上博物馆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重现敦煌藏经洞。用户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不同时代,与洪辩法师等8位历史人物互动,“亲历”藏经洞从晚唐到清末的面貌变迁。

2023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共同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正式启幕。

作为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围绕莫高窟第285窟,为用户带来敦煌壁画线上知识讲解互动及线下VR深度体验。

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游客戴上VR眼镜,能零距离观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洞窟细节,还能“飞”到窟顶,融入壁画故事情节,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魅力。

据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馆员韩雪介绍,针对当下年轻人更开放、更多元的文化体验需求,“寻境敦煌”项目开创了更为完整的旅游服务模式——“游前通过线上互动了解知识、游中沉浸式VR体验、游后现场留念‘置身国宝洞窟’纪念视频”的升级体验,也为文博数字化、文旅行业创新开辟又一全新场景。

“很多人体验结束后都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一遍。沉浸展现在已成为莫高窟一个小爆款,格外受小朋友欢迎。”韩雪说。

今年以来,“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接待游客4.8万人次。业内人士认为,数字科技拓宽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借助科技手段,智慧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及场景得以加速开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

从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到“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问世,再到超过2亿人次参与“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线上互动……在线上、在“云端”,敦煌文化正通过科技手段,以更丰富的形态,与更广大范围的受众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