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比丘尼的意思,比丘尼在民间又叫尼姑,是指归入佛门,和男人一样念经打坐的女人。
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儒家思想中,就有着三从四德的概念,三从指女子顺从父亲、丈夫、儿子,分别指代女子在父亲、丈夫和儿子面前要表现出顺从和服从的态度。
四德则是指女子应有的美德,即妇德、揖、言、运。这些规范把女性定位为需要服从男性和家庭的存在,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而在佛教中,女子反而能够比世俗生活中的女子地位更高,这也依托了佛陀本身的超然智慧。
之所以能提升女子地位的东西,正是佛陀制定的八敬法。
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重法,单称八敬。即比丘尼恭敬比丘之八敬法,是佛陀成道后十四年所制。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制定这八条敬法呢?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和我国一样,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也经历了由最早的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吠陀时代,女性还与普通男子地位相当,如《黎俱赞歌》中就有很多女性作者,而且在黎俱吠陀时代,大体上是一夫一妻制。
而到了至夜柔吠陀时代,女性地位下降,女子为不信、女子为污浊、可合祀于污浊之神者有三:骰子、女子、睡眠是也的语言出现,不过女性还可偕同丈夫或单独主持祭祀之礼再到
递至经书时代,女性地位更加低落。
《法经》上说:女性附属于男子,幼从父,嫁从夫,老从子,不适于独立;并且公认一夫多妻制,规定婆罗门三妻,刹帝利二妻,吠舍、首陀罗各一妻。种姓地位越高,妇人权利越低。因此妻子对丈夫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不仅如此,古印度女子在地位衰落后,丧失了财产继承权,这使得她们只能依附于夫家来生活。
甚至在人格上,她们都没有独立自主权,如《妙法莲华经》上说:“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基于当时的社会认识,古印度的诸大教派都没有女人出家修行的先例,“天衣派”甚至将女人完全排除于救赎的可能性之外。
但在佛教里女子的地位却大大增加。
在《大爱道比丘尼经》里就有记载:
第一次请求:佛游于迦维罗卫释氏精庐,大爱道以女人可证四果之理三的请求出家,佛陀并不允许,大爱道遗憾挥泪而去。
第二次请求:佛从释氏精庐行入迦维罗卫,大爱道复三求出家而佛亦不允。
第三次请求:佛安居竟转至那和县顿止河上,大爱道再一次请求出家,佛还是不允许。随后阿难以女人能证四果之理及大爱道养育世尊之情祈请佛允许女人出家,佛始说若女人能守八敬法,方可出家。阿难转告,大爱道欢喜受持。
从整体情节上说,大爱道多次要求女子们出家、佛陀都没有允许,后来阿难以女人可证四果之理及大爱道养育之恩来代为请求,佛陀同意后随即制订八敬法,同意女人在守持此法的前提下出家。也就是说,女子是依八敬法而出家的,八敬法是女子出家的根本法。
那么八敬法是哪八条敬法呢?在不同经书里,都有着对八敬法的不同介绍,很多人都敬错了。今天咱们就来介绍一下,最权威最正宗的八种敬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