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23日,香港中英剧团将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倾情呈现改编自《第十二夜》的爱情喜剧《元宵》,带你穿梭回唐朝的广州!学贯中西的已故“鬼才”翻译剧作家陈钧润从《诗经》中汲取灵感,运用他极高的中文造诣,将一句句莎剧经典对白转化成本土语言,无缝衔接至古代唐朝,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喜剧体验。观众反响热烈,纷纷称赞这部剧的成功本土化改编,盏鬼非常,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三度复排:超越时代的才情
如果你见证过1986年《元宵》首度公开面世,就算当年你6岁刚刚好够岁数入场,今年你都已经是44岁的大人了。中英剧团分别在1986年及2000年演出过《元宵》,首演至今已经超过三份一个世纪。
1986年《元宵》在香港艺术节面世,由时任中英艺术总监Bernard Goss执导,张可坚、李镇洲、龚国强、罗静雯、郑宝芝出演主角。其时为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艺文界带来极大冲击,也成就了一出翻译剧佳作,亦令香港观众耳目一新,拍掌叫好。
2000年《元宵》由古天农担任导演,卢智燊、刘浩翔、周伟强、彭秀慧、罗静雯参与演出,位位都是当时剧坛新星,如今已经成为本地舞台剧界十分具影响力的演员。
2024年,新生代中英演员将重新演绎《元宵》,前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英国导演薛卓朗 (Ceri Sherlock) 继《初见》后再度为中英剧院的演出担任导演。跨越近40年,《元宵》仍然是很多剧迷心中的中英剧团经典。好的剧作,绝对经得起时间考验。
爱情喜剧:月老打瞌睡,缘分的GPS不好使了
一见钟情、女扮男装、误会……这些当代偶像剧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戏剧元素,早已出现在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中,若是命运弄人,便是古典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若是皆大欢喜,便是莎翁名作《第十二夜》。
有的爱情惊天动地,有的爱情一见倾心,可是偏偏他们遇见的爱情都是“湿水榄核”——捉唔住。稍一不慎,可能就会迷失在这场爱情游戏中!
一晚,广州对出海面发生船难,孪生兄妹石芭亭及石蕙兰同时遇险,妹妹获救。流落异乡的她为求生存,只好女扮男装,当上节度使贺省庐的侍从。天意弄人,她的首个任务竟是要协助节度使去疯狂追求千金小姐萼绿华。蕙兰每天穿梭二人之间传情,但蕙兰的开朗与积极,就如夏花般璀灿悦目,竟令萼小姐心如鹿撞,情陷蕙兰。
神女有心,惜神女无梦,蕙兰只对贺省庐生情,但自己身份未明,何来得以示爱?一场错综复杂的关系,竟然在孪生兄弟石芭亭的突然出现而终现变数。
《元宵》亦是中英继《初见》后,再次邀请英国导演薛卓朗 (Ceri Sherlock) 越洋执导陈钧润作品。扑朔迷离两心知,繁花似锦的爱情,才教人刻骨铭心。
“抵死”又妙绝的剧本翻译
担任《元宵》改编及粤语作词的已故“鬼才”陈钧润(Rupert),被誉为改编与翻译剧界中的殿堂级人物。作为他的出道之作,他在《元宵》大胆而崭新的风格在当时80年代的剧坛引来巨大的文化冲击,而他亦在肯定与批评中逐渐发展个人的写作风格:以文字贯通中西、穿梭古今,滋养了数代观众。
好的翻译剧作家,必定既能跨越文化隔阂,与原作者心灵感应,又能运用自己的才华,赋予作品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另一具躯壳。在《元宵》中,陈钧润将中国古典哲学、诗学精神化入这个西方剧本,令剧中的宿命感更加强烈,也保留了莎翁剧作悲剧与幽默相交织的艺术深度。
陈钧润有才气,又幽默聪明,他将故事时代背景由英国都铎(Tudor)转换至中国唐朝的广州,民风相对开放的朝代,适合出现一见钟情、女扮男装、错点鸳鸯、烈女追求真爱的剧情。
陈钧润相当了解粤语的两个面向:一是带有唐宋风格的古语音韵,二是落在民间的通俗口语,所以翻译之粤语时而文雅古典,时而流俗巿井,此粤语之雅与俗呈现在不同人的语气上,即见不同人的身份与教养,把《第十二夜》中贵族平民的分别以粤语呈现出来,两者往往配合得天衣无缝,制造一种雅俗共赏的语境,使原著中的文艺诗意与喜闹氛围都得以再现,足见陈钧润在拿捏翻译的分寸与平衡上别树一格。
陈钧润的翻译艺术,是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也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在《元宵》这部剧中,无论是贵族的雅致还是平民的俚语,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情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
无论是古代的唐诗宋词,还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的内核始终是关于人的情感和生活。这种对人情的洞察和表达,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共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忘记,艺术的初衷是触动人心。而中英剧团的《元宵》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爱、关于梦想、关于挣扎和追求的故事,永远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这些故事讲的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