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22日,毛主席签发命令,让全国主要八大军区的司令员进行对调。当时,全国共有11个军区,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任职的时间都不长,且这三位管辖区域都属于边境地区,因而不动为妙。
北京军区李德生和沈阳军区陈锡联、济南军区杨得志和武汉军区曾思玉、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和兰州军区皮定钧,相互对调。
对调当日,毛主席将这八位军区叫到北京,宣布命令后,还提议说唱《三八纪律八项注意》,目的就是提醒各大军区司令员,不要有抵抗情绪,离开了安乐窝,就怨天尤人。
话虽这样说,但承平日久,人心思变。许世友一听到命令,先是不知所措,思考了一阵,立即回过味来,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情。在此之前,南京军区施行的是双首长制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司令政委制度。这也是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权力失去制衡。
彼时,和许世友搭档的是从上海来的张春桥。许世友作为尸山血海过来的英雄人物,自然是存有“军阀”作风,文化不高,看不起张春桥这类只会动笔杆子,耍嘴皮子的知识分子。
军区各项会议上,许世友和张春桥处处不对付,事事谈不拢,这对军区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张春桥甚至还说道:“南京是没有许世友的许世友,我根本插不上一句话。”毛主席或许是考虑到这点,才让许世友挪个窝,换个地方。
然而,作为张春桥的小兄弟王洪文位高权重,在中央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星,他想在会议上杀杀许世友的威风,第一个点的名字就是许世友。许世友不发一言,抬着头,看着天花板,脸色铁青,根本不理。第二声点名,暴躁的许世友一声巨响,将茶杯摔在地上。
下不来台的王洪文看了看主席,毛主席也铁青着脸。还好有周总理中间回环,接过了花名册,从其他司令员点起,这段点名风波才告一段落。
尽管手底下的司令员多有不忿,但军委的命令还得执行,不然就违反了党的纪律。人事安排,是各项工作的第一要义。丁盛来到南京军区,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之前只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来过南京。对于南京军区中层领导干部,大多都不熟悉。
除了这个困难,丁盛在人际关系上,也闹出了矛盾。更让人惊讶的是,矛盾的另一方还是丁盛的老同学肖永银,矛盾的根源则是“九一三”事件。
早在丁盛还在原军区时,他和直接上级黄永胜走得太近。为此,毛主席还点了一下丁盛,说:“我很久没有抓军队工作了,现在要抓一抓……以前是彭总、贺龙,再后就是黄永胜,你们要严守党的纪律,不允许干出出格的事情。”
和丁盛一起的,还有广西的韦国清、广东的刘兴元。而老同学肖永银则和上海一伙走得比较近。
开会时,两人就爆发了冲突,丁盛身为军区首长,满腹牢骚地说:“外人都说我丁盛升职了,可谁知道,我不过是没人听,没人使唤的司令。”会上的大多是中层将领,见司令这样低声下气,全都低头不语。
于是,丁盛又说了一句:“我看咱们南京军区,就是一个坚硬的铁捅,根子就在司令部。”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发发恼骚,诉诉苦,那么后一句打击对象则太广了。一旁的肖永银愤怒地回怼道:“司令部要是铁桶,你可以敲打一下,谁反对,谁就下台嘛。”
军区公开失和,这不是好事情。两人的矛盾渐渐被中央所知晓,中央下了指示,让肖永银调走,又来了廖汉生。廖汉生为人敦厚,和丁盛相处融洽,军区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资料:《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缘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