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精神领袖,不仅仅是因为他在革命思想上的造诣,同时也是因为他作为军事统帅的硬实力,虽然他从不带兵上场作战,但是在指挥作战、大局部署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无人能超越他。所以有时连高级将领都看不懂他超前的伟大战略,不认可他的部署。比如说林彪,他就曾在三次大决战中公开质疑毛主席的计划,然而事实证明,毛主席才是正确的。
第一次争执发生在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之战,当时毛主席命令部队穿越三条河流,进行六次强渡,利用眼花缭乱的战术变化,让蒋介石部队无从应对,致使他们溃不成军,拖垮敌人,打破了蒋介石意图将红军部队全歼在川黔边境的计划。
然而林彪当时并未看穿毛主席的意图,他觉得让部队这样的疲于奔命,根本毫无效果,就是在浪费时间走冤枉路而已。他认为应该直接攻打黔军占领的打鼓新场,在那里获取敌人的物资,补充队伍的消耗,以便迎接下一次的进攻。其实不仅是林彪,红军中很多将领都是这个想法,认为毛主席是在瞎指挥。
当时林彪做法非常直接,选择两次致电在中央留守的彭老总,希望他能制止毛主席的疯狂行为,并且接任总指挥一职。虽然彭老总一头雾水,但这并不妨碍他信任毛主席的部署,于是坚决回绝了林彪,让他听从安排。稀里糊涂的林彪直到多次胜利之后,才知道毛主席这次的部署有多么成功。
第二次争执发生在八路军出征山西的途中,毛主席在会议上表示,我方部队应该采取独立的游击战斗,采用灵活轻便的作战方式,将敌人各个击破。然而林彪再次公开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我军应该采取运动战,使用大单位的兵团作战,以此达到迅速胜利的效果。
毛主席之所以选择游击战,是因为他明白这场侵华战争并不会因为几次大型战役的胜利就迅速结束,这必然是一场超长的持久战。即使我方在开始时取得了胜利,但在后续的消耗中,肯定无法支撑,最后溃不成军,让敌人占据中国。所以毛主席才使用游击战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存在感,让敌人轻视我军,还可以在地方活动的同时发展壮大队伍,为持久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林彪看不懂意图依然还是主动请战,并且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在事后依然对毛主席的部署心服口服,因为他发现在作战的过程中,部队的之间的配合很有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发展磨合。
第三次争执是在“十二月会议”上,毛主席针对目前中国的形势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作战部署,表明现在是打倒蒋介石,解放中国的最佳时机。
在作战方面,他下了两个命令,一个是命令林彪带着东北野战军南下切断东北和华北之间的联系,对辽沈战场进行全面围剿,让他们孤立无援。二是命令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渡过长江,前往江南,吸引敌人的主力回防,缓解中原方面的战斗压力。
然而林彪再一次认为毛主席的部署并不高明,选择抗命不遵,停止南下,进攻长长春。而粟裕这边也罕见抗命,选择留在江北作战。这可让毛主席非常头疼,两个主将都不听命,最后他只能妥协了。
然而两人主张的作战计划受到了巨大的阻碍,长时间没有任何进展,最后还是选择执行了毛主席之前的作战计划,果然大获成功。
至此,毛主席在众将领的心目中成为了战神一般的存在,毕竟真理总是站着少数人的一边。但其实林彪质疑毛主席战略不只是这三次,包括四平决战、四野提前入关、抗美援朝等。林彪之所以会出现多次质疑毛主席战略的情况,一方面是毛主席战略宏图实在非常人能比,另一方面林彪十分爱惜军队,他打仗十分谨慎,打的全是“经济仗”,怕打了败仗遭受损失,因此事事力求稳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