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地主家”那可都是家财万贯、粮食满仓,什么时候都不会为生计发愁,可如今竟然也没“余粮”了。就像一直以来,大家原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海外名校就如同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一般。

毕竟,它们的学费高昂得令人咋舌。再加上长期收到来自各方的大量捐助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人们在潜意识里给海外名校都贴上了“富得流油”的标签,感觉它们在资金方面从来都是财大气粗,根本无需为钱担忧。

但或许你不知道的是,海外名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是来自留学生群体。而当受到政策因素影响,留学生数量变少后,海外名校的收入会遭到“重创”,直接锐减。这种情况的集中体现,便是在英国。如今,英国不少高校正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学生数量减少,资金影响大

留学生是海外名校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源源不断地为学校带来丰厚的资金。而原本英国受到留学生的关注和青睐,是重要的留学目的地。据悉,2022年英国有近76万名留学生,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地,生源主要来自印度、中国等。

但去年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移民,包括禁止大部分留学生携带家属,禁止其在学习期间转换工作签证等。有专家认为,这进一步加剧英国高校招收留学生难度,并使部分学生流向其他国家。事实也的确如此——去年,英国签发的学生签证数量减少5%。今年7至9月,英国收到的学生签证申请数量同比减少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的是,英国高校对此忧心忡忡,因为留学生学费远远高于英国本土学生的学费。留学生数量减少,令一些英国高校的财务困境加剧。原本充盈的资金像是遭遇了决堤的洪水,数额直接锐减。有报告显示,在伦敦艺术大学和克兰菲尔德大学,留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而约克大学等高校为吸引更多留学生甚至降低入学标准。

可以看到,部分英国高校的资金变得较为紧缺,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以往那种阔绰的姿态早已消失不见。现在不少英国高校往昔的辉煌,似乎也在这财务危机的阴影下渐渐黯淡。

应对方式出炉?不如放开留学政策

资金减少、财政压力等,是摆在不少英国高校面前的切实问题。对此,我们也看到有应对方式在出炉。

英国工党政府近日宣布,各高校下学年可根据国家零售价格指数上调学费,但每位学生缴纳的学费上限不得超过9535英镑,此举属8年来首次。虽然这一决定受到多年来呼吁提高学费上限的高校欢迎,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填补留学生数量下降带来的资金缺口作用有限。

代表141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英国高校联合会估计,由于通货膨胀,9250英镑的学费实际价值不到6000英镑,导致高校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出现赤字。联合会主席萨莉·马普斯通在会议上说:“我们都感受到了(资金)紧缺。”

此外,为了应对严峻的财务压力,不少英国高校也在积极寻求各种解决之道。比如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学校的运营成本,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项目。具体来看,是减少一些非核心业务的投入,像某些过于奢华的校园活动或者使用率较低的研究设施维护等。同时,优化行政流程,减少冗余的人员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以此降低人力成本。有一所英国大学的一位讲师就告诉法新社,教学职位和课程都被削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必须要着重提到的是,当前所采取的种种应对方式和绞尽脑汁想出的解决之道,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它们看起来都只是杯水车薪,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如附骨之疽般的资金问题。

要知道,资金短缺问题现在已经深深扎根于不少英国高校的运营体系之中,不断侵蚀着学校的根基。若想彻底解决问题,让英国高校重新找回曾经的辉煌,再次站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巅峰,目前来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刀阔斧地放开留学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当前留学生数量受限的僵局,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能够更加顺畅、便捷地进入英国高校学习。这就像是重新打开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让资金之水再次源源不断地注入英国高校这片干涸的土地,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希望在接下来,我们能看到政策方面有更多更好的新变化。

在国际教育形势风云变幻,英国高校因政策影响面临财务困境的大背景下,学生不应该迷失。对于学生而言,政策的变化是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过度焦虑或抱怨都无济于事。此时学生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将目光聚焦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学生要做到的是,积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语言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扎实的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只有这样,在留学这条道路上才能行稳致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