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据外媒报道,在哥伦比亚,一个贩毒集团夺取了中国矿业巨头紫金矿业的大量矿道。据了解,在他们的带领下,非法矿工们正在掠夺拉丁美洲最大的金矿之一——武里蒂卡金矿。
哥伦比亚,地处南美洲北部,海陆兼备。古称“黄金之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盛产黄金。首都波哥大坐落着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黄金器物最多的地方,馆内收藏着2.6万多件古印第安人使用过的金器,是无价之宝。而今,这座“黄金之国”的非法采矿活动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
武里蒂卡金矿是全球超高品位大型金矿,于2020年投产。当年10月23日,时任哥伦比亚总统伊万·杜克出席该金矿投产仪式并发表讲话。伊万·杜克表示,这是哥伦比亚金矿企业投资史上最重要的项目,该项目的竣工投产业标志着中哥跨国投资合作开启新历程。2021年武里蒂卡金矿产金6.1吨。2021年12月投产4000吨/天选厂技改工程,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金9.1吨。
哥伦比亚武里蒂卡金矿权益由大陆黄金100%持有,大陆黄金系紫金矿业控股子公司,遭遇袭击的武里蒂卡金矿是大陆黄金的核心资产。
时代财经注意到,紫金矿业持有大陆黄金69.276%股份。截至2022年底,大陆黄金总资产为81.62亿元,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9.95亿元、净利润2.11亿元,分别占紫金矿业2022年度总资产的2.67%、营业收入的1.11%和净利润的0.85%。
去年5月,武里蒂卡金矿遭遇爆炸恐怖袭击后,紫金矿业就发布强烈谴责声明,确认该事件共造成大陆黄金外协安保公司和劳务公司的2人遇难,以及包括4名哥伦比亚国家警察在内的14人受伤,无中方人员在袭击中受伤。
外媒报道称,据紫金矿业估计,公司去年损失了超过3.2吨黄金,价值约2亿美元,相当于该矿总产量的38%。紫金矿业的一名安保官员表示,“我们正在输掉”这场与非法采矿的战争。非法采矿是一个缓慢而费力的过程,在基本缺乏当局监管的情况下仍在继续。
紫金矿业董秘方面对媒体回应表示,哥伦比亚是一个非法采矿非常猖獗的地方,“我们在哥伦比亚矿的核心区还是在自己手里,去年采了8吨多,今年到现在也完成了任务,不受影响,不过,外围可能是会有被盗采的。”
第一财经致电紫金矿业董秘办,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盗采确实存在,在2020年紫金矿业进入该矿山前就已经存在,公司也不清楚非法开采的实际数量。“盗采者是打洞进入,实际非法开采数量很难统计,我们也不知道网上流传的‘3吨黄金’是从哪来。前一届政府打击非法开采的力度较大,而现任执政者对非法开采的态度较为‘暧昧’。”就非法开采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上述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哥伦比亚矿山产量持续增长,盗采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不过,据媒体报道,该贩毒集团已控制了价值数亿美元、绵延30英里的矿道。地下空气闷热潮湿,有时还带有毒性,工作环境十分危险——要在幽闭的通道中抵御投掷过来的爆炸物和AK-47突击步枪射过来的子弹。去年有两名安保人员遇害,另有数人受伤。另一方是大约2,000名冒着危险的非法矿工。被掠夺的矿道规模令人震惊。
在紫金矿业的矿山以及哥伦比亚其他地方,非法矿工从“海湾帮”(Gulf Clan)那里获得进入矿道的途径、保护和设备。“海湾帮”是一个约有7000人的武装民兵组织,他们沿着通往美国的路线贩运可卡因和移民。该组织为非法矿工占领紫金矿业的矿道,以换取一部分“战利品”。
当地政府官员表示,近年来,在金价不断创历史新高的推动下,南美洲的非法金矿开采活动有所扩大。今年金价上涨了30%,至每盎司约2600美元。矿工们将挖泥机和挖掘机开进丛林,引发了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他们还使用汞从岩石中分离黄金,污染了多个国家亚马孙雨林的部分地区。
历史表明,黄金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哥伦比亚的一些非法矿工每月能开采出价值5,000美元甚至更多的黄金,这笔钱与企业高管的收入相当。紫金矿业管理人士表示,自2019年以来,约有18名非法矿工在该矿山中因事故遇难。
早在2015年,时任美国Global Investor公司首席执行官Frank Holmes就曾公开评论,哥伦比亚的非法黄金开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鉴于当地拥有纯度极高的几处矿藏,这让非法开采黄金成为当地黑帮除了毒品之外的又一主要财政来源。
Frank Holmes表示,时任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已经基本失去了对该国法律的控制。而桑托斯曾称,哥伦比亚黑帮每年因为非法开采当地金矿得到的财富达到25亿美元,严重影响了当地正当金矿。
紫金矿业已向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提起了一项4.3亿美元的诉讼,指控哥伦比亚当局玩忽职守。紫金矿业估计,非法矿工控制了该公司在武里蒂卡(Buritica)周边山区60%以上的矿道。武里蒂卡距离麦德林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时代财经记者张羽岐,综合自时代财经、华尔街日报、第一财经、凤凰网财经、金融界、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