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战争所需的重要资源几乎都是靠掠夺来维持的,尤其是石油。没有石油,坦克汽车开不动,再先进的军舰飞机也只是摆设。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想是夺取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可战争规模的急剧扩大,又加大了对物资的需求,迫使日本想要夺取更多的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令日本抓狂的死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最终战败跟油荒有不小的关系,不但汽油、柴油等燃料油不够用,连从松树、大豆里提取的劣质生物油都十分紧张。1944年“大和”号战列舰就是带着单程油料上战场的,即使不被美军击沉,其实也开不回来了。

然而,日本原本是有机会解决油荒问题的,当然不是靠日本自己,而是技术更先进的纳粹德国。虽然相隔万里,但日本与德国之间还是有很多技术交流的,其中包括煤化油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也是贫油国家,却富有煤炭,又是化工强国,因而在煤化油技术上走在了全世界的最前端。煤化油技术就是把固体煤炭变成液态燃料油,完全可以取代石油,唯一的缺点是成本太高,和平时期完全没有经济价值,战争时期却是无价之宝。

二战前,日德就有这方面的交流,但当时的技术不够完善,1938年德国的煤化油产量已经40万吨,日本却仅有3万吨。随着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进一步加大对这项技术的投入,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400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平均每年消耗的燃料在5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日本的煤化油生产能力达到德国水平,基本上就不缺油料了。

可惜啊,如此大好的局面居然被日本人自己搞砸了。因为日本海军不愿意被日本陆军垄断这项技术,坚持不肯转让相关的生产工艺,硬是让陆军无法生产煤化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海军以前也搞过煤化油技术但不太成功,当日本陆军从德国得到最先进的煤化油技术后,必须用到大直径耐高压反应釜,才能完成生产线建设,而大直径耐高压反应釜只有海军工厂能生产,所以,只要日本海军不配合,日本陆军只能干瞪眼。

直到日本投降前,日本陆军的煤化油工厂也没有建立起来,自然不可能像纳粹德国一样年产400万吨煤化油。整个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抢回本土的石油其实也就520万吨,如果能在本土生产,那还抢个什么劲呢。

敌人的愚蠢就是我们的幸运,只要敌人内部不是铁板一块,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胜利就是早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