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牌国货品牌蜂花因为一组宣传漫画掀起了网络热议。漫画使用了“搔首弄姿”“绿茶”等词语,引起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这是在“丑化女性”甚至“制造性别对立”。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蜂花”“蜂花发道歉信”等话题在微博热搜上居高不下,总阅读量超7亿,互动量超过70万。这场风波不禁让人想到之前京东因为杨笠广告引发的争议,似乎“性别话题”已成为品牌营销中的一块“雷区”,蜂花这次也因此惹来不少女性消费者的反感。
说起蜂花,1985年创立以来,这个国产品牌曾在洗护市场风光一时。它率先提出“洗护分离”的理念,可以说是国内护发素市场的开创者,90年代初的年销售额曾达到5亿元。不过,随着外资品牌逐步进入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蜂花的高端市场被逐渐挤占,不得不转战下沉市场,以平民化价格求生。数据显示,在蜂花的天猫旗舰店里,450ml的护发素售价9.5元,400ml的洗发露只要17.9元,所有单品价格几乎都在60元以下。
这样极致的性价比策略在2021年和2022年为蜂花带来了不少销量。2021年双十一期间,网络上“包装丑”和“疑似倒闭”的传闻让蜂花收获了“野性消费”,当月抖音销售额暴涨至1500万元,是前月的7倍。2022年5月,蜂花“老板含泪直播”再次引发消费者共鸣,带动了一波新的销售热潮。在李佳琦“花西子眉笔”事件中,蜂花及时推出“79元五斤半”套装,直播间观看人数一度达到4000万。
可以看出,蜂花确实非常善于抓住流量机会。但从品牌建设的角度看,它并没有形成特别鲜明的品牌价值观,大多依赖“性价比”和“国货”标签。其实,单纯依靠低价策略很难支持品牌的长期发展,“性价比”中的“性”和“质”才是关键。这也是蜂花面临的困境之一:性价比路线虽然带来销量,但难以实现品牌溢价,因此在营销上更容易依赖追逐流量,增加了翻车风险。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蜂花的这次事件也反映了整个化妆品行业在女性营销方面的困境。数据显示,中国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接近4亿人,每年消费支出高达10万亿元。这个庞大的市场里,女性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品牌推广需要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追求创意。近年来,不少化妆品品牌都因不恰当的营销内容引发了争议,例如花洛莉亚、黑兔、珀莱雅等品牌都曾因未能真正站在女性消费者角度思考而陷入舆论危机。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会积极参与品牌建设,这要求品牌在追求流量和话题的同时,避免触碰性别偏见,真正尊重和理解女性群体的需求。
如何才能避免类似蜂花的“翻车”事件呢?这里不妨从线下广告监测的角度来聊聊。这些年,品牌为了扩大影响力,不仅在线上发力,也会利用线下广告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但很多品牌缺乏有效的监测工具来跟踪这些广告的实际效果和舆论反应,线下广告监测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了。它能够帮助品牌实时追踪广告的展示情况、消费者的反馈,甚至捕捉到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信号。有了线下广告监测,品牌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第一时间调整宣传策略,从而降低因宣传内容不当引发危机的风险。
特别是像蜂花这样备受关注的品牌,线下广告监测能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感受和偏好,避免“踩雷”。通过监测广告内容的实际效果,蜂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脉搏,避免让消费者产生反感。此外,线下广告监测还能捕捉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即时反馈,为品牌处理敏感话题提供参考,避免掉入性别争议的陷阱。
综上所述,蜂花的这次“翻车”事件提醒我们,品牌在追求创意营销时,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还需要关注内容是否合理、是否能引发消费者的正面情感。在面对广大的女性消费者群体时,品牌要避免触碰敏感话题,更要做到内容表达的得体和尊重。通过线下广告监测,品牌可以在推广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舆情动态,及时优化传播策略,以确保品牌形象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品牌要想获得长久的用户信任,真正理解和尊重受众的多元需求才是成功的关键。蜂花的经历不仅是个教训,也是品牌在时代洪流中摸索成长的机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