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当古老又青春的声音响起,秦腔戏韵满城,满城尽是戏中人。
11月1日,以“秦声颂风华·腔音传千年”为主题的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在西安启幕,此后近半月,古都因秦声而沸腾——来自西北五省(区)30家专业剧团,献上17台大戏、120余出折子戏;包括20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内的群星璀璨,点亮梨园艺术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的蔚为大观。
已然是百花齐放,秦腔为何老树新芽,回味悠长,一次次拨动我们内心的弦?
秦腔艺术节,正如连通“诗与远方”的一座桥,它搭起了历史与时代、古老与青春、舞台与大众、创新与赓续的通道,邀所有人,共同在千年传承中,聆听那属于中华大地的风骨戏声。
秦腔艺术节里有什么?
有守正创新的精品
11月6日晚,西安广电大剧院,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新编秦腔历史大剧《蔡文姬》精彩亮相。
水袖起落间,唱悲欢离合,也唱出心灵归处始到家的情思。
宽音大嗓里,有热耳酸心,亦有历史长歌中壮怀在胸的咏叹。
一曲惊艳城中人:当大幕落下,主演苏凤丽三度返场,台下满眼观众无人离场,叫好声不绝于耳。
包括《蔡文姬》在内,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在古城登台的17台大戏,无不绽放着古老梨园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焕新,以及由此释放出的对大众的巨大吸引力:
在“秦腔王子”李东桥带来的秦腔交响音乐演唱会上,刚柔并济的秦声,与气势宏大的管弦乐团配合,倾倒了全场观众;
在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的戏台上,舞美装置引入科技力量,充满了氛围感的置景让观众更有沉浸感;
来自宁夏的《攒劲女人》将花儿与秦腔韵律完美结合,丰满着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
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彰显西安秦腔人对秦腔艺术“移步不换形”的思索——音乐设计和叙事手法,都让人眼前一亮……
戏里唱腔婉转,声声悦耳;戏外场场爆满,掌声雷动。多部新创剧目在本届秦腔艺术节上迎来高光时刻。秦腔新章里,有传奇绝唱,多的是家国史诗,也包含着对寻常生活的火热观照,塬上的烈风、泾渭的波涛、苍茫的戈壁,与西北人的精气神汇成胸中的一股豪气,汇出声声秦音的慷慨壮歌。
“秦腔艺术节提供了很好的作品展示平台。”新疆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刘梅为盛会点赞,“在这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聚会’中,每位参与者都得以深刻感受到,秦腔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中,彰显出了新魅力、新激情!”
△秦腔《蔡文姬》剧照
有深情守望的戏迷
秦腔,从人民群众中来,也必得唱到人民群众中去,因为那里,有最深情的守望。
“瑞雪初霁云舒卷,煦日和风艳阳天……”11月2日下午,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秦腔戏迷乐”系列活动,在易俗社文化街区戏楼拉开帷幕。
戏迷依然在,热情不曾休。连续数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戏迷与游客用聆听、掌声、叫好声,形成了又一道风景。
每天老早就带了板凳守候在戏楼前的王福民大爷,边听戏,边用手在膝盖打着拍子——在老人的记忆里,儿时在周至老家的戏台,是村口碾麦的场院。每每年节或村里有婚嫁喜事,总有铿锵的锣鼓声打破小村的宁静。而今,“这秦腔艺术节,也热闹得让咱找到老味道哩!”
秦腔艺术节是戏迷的盛宴,也是所有戏迷的节日。如何让大众共享盛会,本届秦腔艺术节倾尽心力。
“梨园大讲堂”上,享誉全国的戏曲界名家以“讲堂+互动+示范”的形式,精彩呈现多剧种的强大魅力。“直播间看大戏”等云剧场、直播活动,邀专业院团演员把传统秦腔剧目搬进了直播间,11天中,超500万戏迷在直播间同赏大戏。
因一个节奔赴一座城。这个11月,兰州戏迷张艳秋休了年假来到西安,在秦腔艺术节中看戏,也走过长安城大街小巷,“感受一把被秦味填满的幸福生活。”
“每次在西安演出,都能深刻体会到西安戏迷那股奔放的热情。”走下《蔡文姬》的舞台,苏凤丽说,“因为这份热情,我们演员心里都是暖的,很激动,唱得更带劲。”
“一下就get到了戏迷对秦腔的热爱!”作为秦腔艺术节组委会工作人员,西安演艺集团的郭芸在11月2日晚发了一条朋友圈,被她拍下的场景,是易俗大剧院外,没抢到票的戏迷们不愿离去,挤在剧场外转播车旁,从屏幕上看名家李东桥演出的场景。“这就是咱秦腔艺术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郭芸感慨。
△在易俗社文化街区露天戏台,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展演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看。
有薪火相传的远方
在回味本届秦腔艺术节时,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反复提及一个词:青春。
秦腔秦音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人才培养和观众培养,是这一古老艺术传承不息的关键所在。
为青春怒放搭建平台,本届秦腔艺术节策划举办了秦腔进校园、戏曲传帮带、秦腔新人秀等系列活动,并且特意为青年演员开辟了表演专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参演的《五女拜寿》,剧中主演皆为青年骨干;西演青年团上演的《宝莲灯》,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0岁;参加折子戏展演的演员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8岁……
虎虎生气为艺术传承赋予了青春筋骨,为秦腔艺术注入了新思想与新活力。
“见观众”“见同行”“见专家”——广阔的艺术节舞台,也让秦腔青年才俊们“见了世面”。
刚刚过去的艺术节里,作为秦腔界最年轻的专业院团中的一员,西演青年团青年演员袁梦一口气追看了五部本戏,数场折子戏,仍意犹未尽,“标杆和榜样都在前面立着,我得不停地努力!”
国潮崛起中,亦有高校中那许多清俊少年,身着戏服,衣袂翻飞。
在秦腔艺术节“秦腔进校园”活动举办地西北工业大学,选修了秦腔课的学子代表与剧社演员同台而唱,展现出校园美育建设与中华戏曲传承携手的生动图景。“戏曲进校园,是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驻青年一代心中的种子。”易俗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惠敏莉颇为欣慰。
“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当受艺术节之邀现场开讲的中国剧协副主席柳萍动情地唱响戏中曲,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子代表则特别展示了他们新学的“戏曲广播体操”。
“秦腔有韵味,也有新的时代气息。”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生李英豪说。
古老的艺术,正在青年心中生出无限曼妙。
△秦腔《游西湖·鬼怨》剧照
有一座城市讲不完的情愫
板胡声声,由慢而快,由急而缓,终渐渐轻去。
从第一届的起步,到第十届的高光,24载光阴之中,秦腔艺术节四度落地西安。
这是对西安秦腔艺术发展成果的高度肯定。
发展的艺术节与发展的城市见证彼此成长,交流着彼此对传统与现代交融创新的探索心声。
“西安是秦腔的戏窝子,这里有赳赳秦人,有秦腔艺术的深根厚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古老的魅力在今天更好地发扬?这是一个时代课题。”
西安这样“答题”。
近年来,西安在剧种保护、剧目创作、院团发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秦腔“古调”有“新弹”。
紧扣秦腔艺术传承的实际需求,持续推进《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秦腔公益讲堂、易俗社非遗文化留学生体验营、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通过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将文艺演出送到村口地头、社区厂区;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动秦腔艺术创新发展。
当“西马”赛场上,秦腔经典人物在“文化加油站”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和观众们,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城墙脚下,百年三意社的“花脸将军”王建力与“南门乐队”共同唱起摇滚混搭秦腔的《有一种生活叫长安》,吸引五湖四海游客驻足,古今同唱的乐符绚烂了城市的夜空;
当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开拓精神,让传统艺术插上现代的翅膀,赢得从老到少的欢迎。
当耳畔仍回荡着错落秦音,心绪仍在为梆子声起伏——
秦腔中那涌动不息的精神光芒,正在这座华夏根脉城市中,在激昂苍劲的高腔里,尽情绽放!
原标题《一场盛会 满城回味》
来源:西安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