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到迪拜旅游,手机即将没电的话,在附近找找,大概率能看到一台熟悉的共享充电宝设备。

在迪拜,国内共享充电宝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智象出海了解到,某头部企业在迪拜铺了约5700台共享充电宝设备,遍布餐厅、小店以及KTV、大型商场等,已是迪拜共享充电宝第一品牌。

该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在迪拜的价格是7迪拉姆一小时,换算约为14元人民币,平均每台充电宝使用时间约两小时,即客单价大致为28元。每台设备一天的平均单量是1.3单,算下来在迪拜一天的单量达7400单,一天流水就超过20万人民币,几乎是在迪拜捡钱。

事实上,不只是共享充电宝,还有各种各样形态的共享产品都在出海,如电单车、滑板车、零售柜、快递柜等等。共享经济是中国原创的商业模式,并在中国本土取得了广泛的成功,如今,这一创新商业模式正在海外遍地开花。

11月11日,智象出海联合蚂蚁国际Antom定制了主题为“共享经济 海外掘金”的沙龙活动,邀请了包括竹芒、powernow、swap、友朋、乐摇摇等近20家共享经济领域的企业代表们聚首深圳,共同探讨出海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蓝海市场在哪?

蓝海市场在哪?

国内共享经济风靡于2015年左右,从共享单车开始,各路企业纷纷下场,“万物皆可共享”之风迅速席卷几乎所有能触碰的行业。

行业发展初期,市场鱼龙混杂,各种项目良莠不齐,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否跑通也并不清楚,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2017年,甚至有两位著名商业人士因其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而立下“吃翔”赌约,让人忍俊不禁。

到2019年左右,随着摩拜、ofo接连倒下,共享经济开始降温,进入淘汰出清的阶段,但话说“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许多项目淘汰的同时,也让真正能成功的赛道得以凸显,典型如共享充电宝一路逆势上涨,可谓蒸蒸日上。

也是在这个时期,经过国内的验证后,一些企业开始把共享产品推向海外,如powernow便是在2019年出海登录日本的。

与其他行业相比,共享经济其实有着独特的商业逻辑,它瞄准的是特定场景中特定用户的某种需求,是少数不太靠广告的行业。powernow创始人任总将其类比为公厕,不用的时候,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需要的时候,就会着急寻找,甚至愿意付出超过一定预期的代价。

也是因此,共享经济出海在选择市场上,也有着独特的考虑要素。本次会议上,各个企业代表都分享了自己开拓某个国家的理由,品牌工厂概括来看,可以从需求性与消费力这两个维度上理解。

共享经济产品进入某个市场,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它对该产品是否存在真实需求。比如共享充电宝,虽然不管哪个国家都有为手机充电的需求,但这不代表就对共享充电宝有需求,充电不一定要充电宝,所以要先确定市场对共享充电宝这一产品存在真实需求。

例如在日本,共享充电宝就是一个好生意,因为日本轨道交通极其发达,日本人出行基本不开车,大多是坐电车和地铁,因此少有通过汽车给手机充电的机会,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就会更高;反过来像吉隆坡这样的汽车城市,大家开车出门,能在车上充电,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就不那么大。

再比如对于共享电动车以及换电而言,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是很好的市场,因为普通人出行的主要方式是骑摩托车或者骑电摩托,意味着用户基数庞大,有着天然的高需求;而像马来西亚就很难做下去,因为它是石油产油国,油价只在两块钱人民币左右,人们出行要么开车,要么骑烧油摩托,对电车根本没有需求,自然难以做下去。

在需求层面上要因地制宜,而在消费力层面上,则是简单的选择发达国家更好一些,同时以人民币为基准计价,汇率越高就越有优势,能带来更高的客单价

美国人月薪3000美元,欧洲人月薪至少也是2000欧,共享充电宝最低单价也能有1欧元每小时,而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固然有不少有钱人,但更多的是穷人,如雅加达,大学生一个月也就是两三千人民币,在这些地方,共享产品的单价无论如何也提高不起来。

并且,在消费力低的地区,即使用户很多,也很难赚到钱,利润率太低。例如印尼,共享充电宝每小时收4000盾,相当于1.8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许多人还精打细算,大概到50分钟左右就还了,卡点不让超过一小时,意味着客单价只有1.8元,根本没有利润。

有企业表示,做共享经济出海的一大经验就是,一定不要去乞丐的碗里抢钢蹦,而是要去地主的碗里拿金元宝。在日本,充电宝一小时价格能有十六七块钱,在拉斯维加斯,更是能达到50块钱,是印尼、老挝等国家的十多倍。

有哪些困难?

有哪些困难?

共享经济出海如果完全套用在国内的模式,几乎必败无疑,从最初的把设备铺出去,到让用户愿意使用,再到最后的把钱收上来,几乎每一步在海外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

第一步把设备铺到各个小店商超里,对创业者来说是最困难的。国内的模式,基本是企业招地推人员,到一个个商店陌生拜访,跟老板沟通条件,谈好后把设备放到门口插上电,当天就能上线提供服务。

但在国外,商业文化习惯上的差别,让这一套根本难以成行。powernow创始人任总就介绍到,当初拓展日本的时候,即使是一家小店,想要上门谈合作,可能也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陌生人突然拜访被视作很失礼的行为,导致铺货所要的时间远超预期。

海外拓展市场的困难超乎想象,就共享充电宝而言,十个失败的创业者,有九个是因为设备铺不出去,而不是设备落地却无人使用。假设某创业者购买了500台设备,一年铺出去了150台,还剩下350台没铺出去,就会烂在仓库里,很简单就会让某个创业者血本无归。

在设备落地上,很多人以为的人脉资源并不那么有用。会议上有企业举例说,某个同行说自己认识缅甸的哪个将军、泰国的皇家警察高层,设备落地轻而易举,然而等到真正做业务的时候,就发现根本没用,认识泰国皇家警察的高层,还不如认识曼谷哪个街区的片警,更容易把设备铺到商家里。

所以对于想要做共享经济产品的创业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低估了市场拓展的难度。“我知道的在泰国做共享充电宝就有三十多个品牌,如今就剩了七八个,基本都是因为缺乏敬畏心”。

共享经济出海最好的路径,是跟当地伙伴合作。国内品牌提供已经被验证过的商业技术方案,以及基于中国供应链优势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而对于招商、运营乃至定价策略等方面,就交由当地的团队来运作。

共享经济出海的另一个难题是支付。“对于其他出海企业,支付可能是最后一公里,而对于共享出海的企业,支付却是第一公里,也是最重要的一公里”,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小电科技曾说道。

如何从用户手上把钱收上来就是第一难题。国内习惯了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但国外并没有这样一个超级APP来集成支付功能,各个国家的支付方式五花八门,像PayPal、信用卡等还算好的,一些小众支付软件足以让企业感到崩溃。

杂乱的支付方式还让手续费飘忽不定。共享经济直面的是C端用户,进行的是小额、多频的交易,怎样解决小额的低客单价支付,同时还要降低通道费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可能还会有单笔的最低费率,最终综合通道费率或许会超过10%,这根本是难以承受的,企业的净利润都未必有10个点。

据品牌工厂了解,支付问题几乎是共享经济出海企业的通病,有些企业就是因此入不敷出,导致创业失败。

正是了解到这一情况,此次会议,智象出海特别联合了蚂蚁国际Antom,为共享经济出海企业解决支付问题。Antom是蚂蚁国际旗下品牌,为全球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行业数字化支付解决方案。

此前,Antom已跟小电科技合作,为其解决在海外的支付问题。小电科技创建于2016年,是共享充电的创领者,目前在全球注册用户已达4.5亿。今年正式发力海外市场,投放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印尼,中东地区的阿联酋等,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

共享经济只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行业在海外逐渐走向深化,比如新消费。今年品牌工厂到海外考察,发现在曼谷已经有许多中国的茶饮品牌,蜜雪冰城不用多说,奈雪的茶、柠达、瑞幸、书亦烧仙草、霸王茶姬等,都可以在街头巷尾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