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予军衔,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委,有赫赫战功的陈昌浩,却没有得到任何军衔。
而1967年,61岁的他被发现服药自杀,选择用自尽结束自己的一生,陈昌浩的一生究竟经历过什么?
川陕根据地
1906年,陈昌浩出生在湖北安阳,他从小学习成绩就十分优异,长大后更是顺利考进了武昌大学,他在求学期间就深受共产党精神的吸引,于是毕业后,就加入了共产党,决定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他被派往江苏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就是在那里,他结识了以后影响他一生的人——张国焘,二人的相处十分融洽,可以说,张国焘对陈昌浩有着知遇之恩。
由于陈昌浩工作能力出色,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政委,是红军的高级将领,在各项战事中的表现都十分突出。
当时,陈昌浩带领队伍在川陕地区重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来又在徐向前、张国焘的协助下,带领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而他们三人,也被誉为革命地的“三驾马车”。
中央红军已经踏上了长征的征途,而四川、陕西交界处的川陕革命地,才刚刚取得了抗击军阀的作战胜利。
蒋介石调来了大量的援兵,准备实行包围战术,准备将川陕根据地一举拿下。
此时中央红军需要继续向西北前进,红四方面军此时的任务就是要牵制根据地周围的国民党军,最好要想办法突破他们的包围之势,从而配合中央红军的前进行动。
1月22日,中央政治局任命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三人成为主要负责人,而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这三位首领,对于这次的任务更是忙得焦头烂额。
很快,三人就收到指示——中央红军准备转入川西继续前进,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敌人,集中全力向西线进攻。
这是一个牵动全局的重大战略方针,兹事体大,张国焘接到电报以后,立刻展开了部署行动。
旺苍坝会议紧急召开了,张国焘在会上和众人开始讨论,如何要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
大会上,众人一致表示,现如今收缩东线部队,暂时放弃对胡宗南的追逐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响应中央的号召,应该集中兵力横渡嘉陵江,以便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
张国焘听了众人的想法之后,陷入了沉思,嘉陵江以南的地段水很深,再加上国民党军队一定在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布下重重埋伏,渡江这个决定施行起来难度很大,但眼下除了这个方法,好像根本无路可走。
最终,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开始强渡嘉陵江。
张国焘负责组织渡江前的准备工作,徐向前负责指挥红四方面军的西线部队开始强行渡江,而东线部队则在陈昌浩的指挥下,顽强地抵抗国民党军对川陕根据地的进攻。
最终,红军东线部队在掩护撤退后全部从嘉陵江撤出,从此以后,红四方面军离开了在这里浴血奋战过二十七个月的川陕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很快,陈昌浩和张国焘带领队伍和毛主席在懋功成功会合,可是随着战局的形势改变,张国焘对于党中央的领导越来越不在意。
张国焘的决定
当时由于国民党军的穷追猛打,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的主要精力都在着重解决如何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对未来红军的发展没有固定的形态方针。
6月16日,毛主席和周总理致电张国焘、徐向前和陈昌浩,电报中提到,现在所在的懋功地区,人口稀少,给养困难,不是一个好的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并且有要害之处,如果被敌人抓住,那后果不堪设想,中央提出的路线,是往岷江以东的方向考虑。
没想到接到电报的张国焘却提出了异议,他觉得红军的发展方向应该往西藏走,去一些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地区,避开国民党统治的主要区域。
这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消极避战,一个冒险进攻,张国焘的激进策略并没有在遵义会议上得到纠正。
中央已经下达了指令,张国焘心中虽有不满,但并没有表现出来,此时他的心里已经觉得,毛主席的作战方针是错的,甚至他根本没有能力带领红军走向光明,还不如自己来领导。
6月17日,张国焘和陈昌浩一起给中央发去了电报,表示同意中央提出的大方针,但是他们认为此时由岷江向东打,还不是一个好时机,或许我们应该北上和南下,等发展顺利后再回来。
而毛主席已经亲自来到了懋功,他特地来这里找到了政委李先念了解情况。
李先念的意见是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群众基础等各方面来看,红军应该往东北方向去,首先考虑岷江和嘉陵江地带,这样对红军的休整是最有利的。
听完李先念的汇报,毛主席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带领红军往岷江方向行进的决心,他说:“现如今全国都在抵抗日本主义的侵略,我们现在就是要趁着这个浪潮,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但固执的张国焘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丝毫不改变,他和陈昌浩商量过这个话题,陈昌浩也被他说动了,于是同意和他再次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想法。
双方的电报来往就没有断过,但两边的意见确是永远不能统一,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毛主席等其余领导人在电报中苦口婆心地剖析利弊,阐述为何要往岷江行进的原因,可是,此时已经铁了心要往相反方向走的张国焘一点都听不进去。
红一、四军才刚刚会师,分歧就如此之大,大家都感到十分意外,但是战略方针是队伍的命脉,行动时间也必须争分夺秒,需要马上确定方针,尽快化解分歧。
于是,毛主席再次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针对这件事再进行了一次讨论。
当时,张闻天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将其中的利弊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一番,还批评了张国焘,表示不能老是有逃跑的想法。
但没想到的是,张国焘虽然嘴上不说,但根本什么都没有听进去,而他心里的野心也在膨胀,权力欲望此时已经无法将他满足。
随后,张国焘在松潘战役里不顾大局,找了一个借口向中央百般推脱,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的进攻行动,他说,只要不满足他的要求,就不愿意讨论其他问题。
中央被迫只能将他任命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陈昌浩为军委常委,但当红军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战机已经错过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