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不遵照命令前进,志在争名夺利,他之所以敢违抗命令,是因为有美国主义做靠山”,杜聿明每次提到孙立人,都会说出类似的话对其横加指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在晚年的时候,杜聿明依然声称孙立人只是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压根儿称不上是民族英雄,显然同为国军名将的两人,多年以来关系并不友好。

但令人奇怪的是,孙立人虽然有着极强的军事才能,可在国军中的地位始终不算太高,甚至连蒋介石那么惜才的人,都不将他放在眼里。

但偏偏外界对孙立人的评价却与之相反,有人称他为“丛林之狐”,也有人说他是“东方隆美尔”,显然他的整体能力始终受外界的吹捧和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究竟是何种缘由,竟然让孙立人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呢?他在国军高层不受待见的原因又是为何?此人与杜聿明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恩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带领军队,艰难穿越野人山

1942年,一支国军部队浩浩荡荡进入了野人山,带领部队的将领正是深受蒋介石信任的国军名将杜聿明,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此次行军路线远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地之所以被称为野人山,则由于它是位于缅北地区的一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加之茂密丛林常年不见阳光,里面更是深藏着各种身含剧毒的蛇虫等动物。

加之当时行军时间是在六月份,雨季的来临更让密林中的危险多上一层,可当时杜聿明已经接到了蒋介石的任务,而不得不咬着牙闯进这个九死一生的森林。

哪怕在整个行军途中都是身强体壮的军人,但踏进沼泽地时硕大的蚂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杜聿明带领的士兵偏偏与其狭路相逢,个个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行军的推进,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首先就是断水、断粮、断药,当时病痛折磨着大多数战士们的身体和神经,哪怕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对此也束手无策。

根据杜聿明后来的记述会发现,如果一个战士因疾病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被各种蚊虫叮咬的情况,直至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一堆白骨。

为了减轻重量,战士们不得不丢掉身上所有的重型装备,没有吃的东西也只得就地取材,可偏偏又不敢吃那些颜色鲜亮的果实,而只得啃食较老的芭蕉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野人山的危险远比战场上更让人感到可怕,因为它就是一个无形的“吃人战场”,若不是最后有援军接应,恐怕杜聿明带领的军队很难成功穿越野人山。

可即便如此,杜聿明当初带领的战士有着整整两万多人,可最后真正从野人山成功突围出来的则只有2000人不到,由此可见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落差。

从此穿越野人山的这段经历,无论是对杜聿明而言,还是对军中幸存下来的每一位战士来说,都是一段不愿回忆且倍感灾难性的一次行军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情也成了杜聿明心头难以消除的一件“耻辱”,哪怕整个过程算得上九死一生,但每每回想起来杜聿明心里依然不是滋味儿。

同时这也成了杜聿明与孙立人恩怨加深的开始,他带领军队穿越野人山的行军结果与孙立人最后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切的起因,还得从1942年英军遭日军围困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军怯战退缩,孙杜二人分道扬镳

1942年2月15日,日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占领了新加坡,随即开始攻击中南半岛,随着战争的深入,英军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而最终只得退守仁安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地极为重要,它不仅是缅北的交通中心,而且旁边还有着一个大油田,可当时英军偏偏被日军的33师包围在了这个要地,眼见着就迎来了被歼灭的命运。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原本一直向国军求救的英军得到了回信,蒋介石召开将领军事会议以后,便命令孙立人和杜聿明,带领军队共同前去进行支援。

蒋介石之所以会答应让将士前往缅甸援助,极大程度上也是希望能够维护住国军后方的补给线,当时前后后加起来共有三个军,十个师的兵力前去帮英国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同年的4月19日凌晨,孙立人便通过无线电要求英军势必坚守阵地,切不可轻易投降,电话挂断之后他就已经打定了主意,并下令趁夜色渡河突袭日军。

当时孙立人所采取的就是欺敌战略,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尽力营造出己方的兵力数量之多的氛围,本身突袭就会让日军措手不及,若从四面八方打来更会让敌人感到惶恐万分

好在当时英国军队并未完全陷入被动局面,国军准备突袭之时他们还有一个连队可以与孙立人形成配合,期间共有12辆战车与孙立人共同对日军发起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前后后猛烈的炮火夹击,让英军重新对突围燃起了希望,并在与国军的配合之下渐渐远离了包围圈,而突袭成功的结果,便是让7000多名英军和500多名传教士全被拯救了出来。

可刚刚解除危险,英国军队便呈现出了另外一番态度,在国军依然与日军进行猛烈的对抗时,作为英国将领的史迪威却下令军队全部撤往印度。

其实说白了英国军队只是胆小怯战,被解救出来之后也完全转变了原先苦苦哀求的嘴脸,其实他们最终的目的,也只是让国军去与日本拼命,从而为己方争得逃跑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率先离场,一时之间扭转了缅甸的整体战况,纵然国军的人数再多,也难以与装备齐全的日军打持久战,而国军与日军的战役一直持续到4月29日,便彻底呈现了颓势。

这天日军凭借着猛烈的火力攻占了腊戌,这也就意味着国军不仅丢失了一个重要的要塞,而且就连主要的物品运输路线,也被敌方切断了。

蒋介石得知此种情况之后一时气愤万分,最后不得不决定让杜聿明和孙立人带领部队经密支返回国内,也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二人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此人向来是个忠心耿耿之人,从军期间一直以蒋介石马首是瞻,他自是不会轻易违背蒋介石的任何命令,包括这次撤退他也是第一个举双手赞成的人。

可孙立人却不同,理智的他虽然明白现在返回国内确实是个及时止损的方法,但若是翻越野人山返回中国,恐怕此种情况是属于刚出狼窝又入虎穴。

因为他心里十分明白,野人山是一所完全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毫不夸张地说里面步步是危险,于是他并未听从蒋介石的命令,而是决定追随英军前往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根据后来的结果来看,孙立人的做法确实没错,因为杜聿明带领军队在野人山里可谓是九死一生,差点命都交代了,可反观孙立人前往印度的战略,反而迎来了开朗局面。

当时孙立人已经下定了视死如归的决心,毕竟他已经违反了军纪,进入野人山里可能是一死,倒不如边打边回到印度,八成还能迎来新的转机。

孙立人的料想也完全不错,当时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所有分散部队集中起来,为了不让日军对己方形成包围之势,孙立人带领战士可谓昼夜不曾合眼,一边突围一边往印度行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孙立人不仅将38师全部带到了印度,甚至在路途当中还捎带了许多的友军部队以及难民,由此孙立人的作战能力和思想让无数人拍手称赞。

包括在进入印度以后,按照国际法规定他们需要上缴武器,但孙立人完全没有将这当回事儿,他做出的最大让步就是让驻印度英兵检视部队。

当孙立人将所有部队集合完成以后,检视人员看到武器装备皆配备齐全,而根据整体形势来言,所有战士可谓九死一生到达了印度,面对有功绩之人又怎会勉强他们交枪。

并且不仅是孙立人自己,就连他带领的整个部队也被人称赞是训练有素,具有绝佳的作战能力,而他所获得的称赞与杜聿明的狼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两个人的关系才跌入了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关于这件事情,很多人也声称杜聿明是小肚鸡肠,但在了解整场经过之后会发现,此件事情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对错之分,他们都是站在己方的角度,对整体战况做出的取舍。

杜聿明之所以没有选择跑去印度,也是有着十足理由的,且不论他要遵从上级下达的命令,单从中国军队要保护本国为己任,而非一味地去援助已经安全的别国这一点而言,就有理有据。

但无论此件事情孰是孰非,反正孙立人违抗蒋介石和杜聿明指定的行为已经大大影响到了两人的威信,虽然最后他也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惩处,可两人在心中已经记下了一笔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孙立人不仅在这一件事情上遭到别人的诟病,哪怕在整个国民党高层当中,他都不怎么受待见,这一切恐怕都和他自身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颇具军事能力,但难以融入高层

其实若论起孙立人的出身,也算是充满了艰苦,从小家境不算优渥的他,五岁时母亲就因病离世了,无奈之下他只得跟随父亲东奔西走,到处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到达北京之后,孙立人面临着无学可上的窘境,直到次年才得知清华学校招生的消息,孙立人只得马不停蹄返回安庆报考,没想到一举便高中了。

就这样孙立人如愿进入了高等学府清华学校,在此期间不仅主力学习土木工程,甚至后来还得到了出国留学的名额,由此前往了美国进修。

此次赴美也让他的人生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