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清末的那段混乱年代,甘肃提督董福祥可以算的上是为数不多有骨气的铁血将军,从牧羊少年成长为西北边疆的将军,他的经历让人佩服不已。

面对西宁回民的暴动,朝廷表示必要时可以给予这些人一次机会。可董福祥在处理西宁回民暴动时,坚决不采取招降的策略,而是一味地选择剿杀。

他的这一决策传出去后,许多人不明白,明明西宁回民已经有了要投降的意思,为什么董福祥依旧“格杀勿论”呢?以至于许多人给董福祥戴上了“冷血无情”的帽子。

其实,董福祥不是因为无情也不是因为私心,而是与他爱听的秦腔扯不开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福祥的早年生活与秦腔情缘

董福祥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军事将领,他的一生如同一部颠沛流离、波澜壮阔的史诗。

出生于1839年的他,原籍宁夏固原,少年时董福祥非常叛逆,加父亲是当地哥老会的首领,于是董福祥便利用自己的北京,组织了汉人民团,简单来说就相当于是土匪。

可谁都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顽劣的少年,居然后来成为了清末西北边陲一名响当当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董福祥那可是整天舞刀弄棒的主,经常与朋友们举办自己的擂台,得董福祥总是能胜于他人,可以说,董福祥就是一个大老粗

不过,就是这样的大老粗,居然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听民间艺术——秦腔。

讲到秦腔的起源,它又名“乱弹”,虽在甘肃起源,但在整个大西北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秦腔不仅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更蕴含着浓厚的教育意义,里面的忠、孝、仁、义、勇等价值观深深影响着西北人民的生活方式,而董福祥后来之所以不接受投降,就与这价值观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秦腔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汉勇闯西北、忠义两全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但影响了他的性格形成,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腔的影响在董福祥的军事生涯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特别是在提升士气和团结军队方面。

那时的大西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秦腔这种能够传递声音、抒发情感的民间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董福祥的军队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他的士兵,都能通过秦腔来表达自己的壮志和愤慨,亦或是对家乡的眷恋。

因此,在多次的战役中,董福祥都善于运用秦腔来激发士兵的斗志,使得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

而有些军队见董福祥用秦腔提气,也有样学样,可始终学不来董福祥那种感觉,所以战败后很少有不服的,基本都对董福祥这种领兵方式佩服的五体投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福祥的军事生涯,从同治初年踏上西北战场的一刻起,就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

1868年的时候,董福祥率领起义军抗击清政府的统治,而后投降了湘军,成 为“董字三营”的创始人。

在众多战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