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许村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11月14日—16日,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项目传承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纺织行业协会、服装及面料品牌企业、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设计团队、纺织产业集群等负责人,知名文创企业、各大电商平台及有关商业实体专业人士等,围绕“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主题,共同探讨纺织非遗产业化的时尚化发展新路径,共同见证传统纺织产业奔向新质未来,提升纺织行业文化软实力提供新动力。

本届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浙江理工大学、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协办。将通过专题发言、传承人对话、文旅推介、成果展览、产教对接、研学交流、创意市集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非遗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共同探讨纺织非遗行业高质量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合创新 连接过去和未来

织机呕哑,丝线交汇成经纬;朝晖夕阴,彩匹堆叠成霭云。我国纺织文化源远流长,纺染织绣、绫罗绸缎、丝帛锦绢,无一不是纺织文化的载体和呈现。而纺织文化之美之丰富,更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苏绣、蜀绣、彝绣、云锦、宋锦、土家织锦……这些纺织非遗犹如一条锦带,每一针每一线串联起了灿若星河的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编织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故事。

作为国内目前非遗大类中唯一由国家级行业组织举办的非遗品牌盛会,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已成功举办七届,有效带动更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体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当代价值。

本届大会姿态更加开放、内容更加丰富、举措更加务实。涵盖开幕式、主题大会、专题沙龙、系列主题展览等内容。其中,开幕式的设计和呈现充分展示纺织非遗文化特色和发展亮点,特别是“非遗传承·国风潮涌”非遗服饰大秀,模特们身着融合了传统非遗文化、现代工艺和时尚元素的服饰,穿梭在T台上,展示着传统与现代、非遗与时尚的完美融合。这些服装不仅在设计上巧妙地融入了非遗刺绣技艺,而且在材质和剪裁上也进行了创新,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走秀,大会期间还举行了系列纺织非遗展览,包含来自全国各地的苗族、畲族、瑶族、彝族、黎族、土族、蒙古族、羌族、壮族、傣族十个少数民族展,以及纺织非遗精品展、“非遗东方·锦韵潮城”纺织非遗创意与时尚展,高等院校非遗文创联展,海宁地方非遗特色展,国风面料时尚展等,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项目,包括苏绣、蜀绣、彝绣、红安绣活、云锦、宋锦、土家织锦、草木染等传统技艺。

在这里,你将看到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看到传统纺织技艺的多样性和文化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纺织作品各具特色,或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展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工艺精湛、独具匠心,体现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艺术的瑰宝。这些技艺在岁月的流转中传承,是无数工匠心血的结晶,它们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见证了华夏大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每一件展品的表象背后都有一个传承故事,它们或细腻、或粗犷,或色彩斑斓、或素雅简约,无不展现了中国纺织艺术的神秘和独特魅力,为纺织非遗产业发展、产品设计提升带来新灵感。

为推动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传统文化与时尚经济的同频共融,大会聘请了10位在非遗传承保护、融合创新、市场开拓、产业探索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非遗传承人、企业家为“2024年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聘请了10位代表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服务意愿的青年人才为“2024年中国纺织非遗新青年”。今后,20位非遗推广大使、非遗新青年将着力开展纺织非遗设计创意、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相关工作,为纺织非遗行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进“村”入“群” 大会开进产业链

作为行业性盛会,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犹如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纺织非遗领域的各方力量,推动纺织非遗产品升级,凝聚纺织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力量。

本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是首次在纺织产业集群地举办,首次在纺织专业市场举办,也是首次在乡镇举办,致力于依托纺织产业集群的力量,进一步推进纺织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生活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总策划孙淮滨坦言,过去几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号召,用心推动乡村振兴,在举办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时,他们更多把目光聚焦在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也首次把目光转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纺织产业集群的地区。

“作为中国布艺名镇,许村正面临产业转型关键期,在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上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当下,也正需要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来进一步掀起新一轮的以纺织非遗为主要支撑和灵魂的国潮新风尚。为此,我们双方是一拍即合,双向奔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总策划孙淮滨如此解释将大会放在许村举办的原因。

海宁市纺织历史源远流长、非遗瑰宝星光璀璨,纺织产业基础雄厚。有展现时尚魅力的皮革、尽现指尖锦绣的织锦、传递质朴文化的棉麻、雕花精细色彩斑斓的拷花布、传承韵雅群舞翩翩的作裙等多种纺织非遗文化,见证着海宁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与勤劳。近年来,海宁市立足家纺产业发展,秉持“时尚+”理念,持续探索并实践符合自身特色与需求的发展新路径,力求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

以家纺为主导产业的“中国布艺名镇”许村镇,更是海宁家纺产业的策源地和聚集地。许村地处杭嘉湖平原,素有植麻栽桑、养蚕缫丝之传统,产有土布、土绸、丝罗、麻布等纺织品,许村正是以蚕丝织造、棉麻织造、云锦织造等纺织非遗织造技艺为基础,“织”出了嘉兴市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百亿元镇,成为浙北民营经济的发源地。

历经40年的发展,许村家纺产业演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发展奇迹。这里建有国内最大的家纺面料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提花家纺产销中心,拥有家纺经营主体近8000家、家纺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形成集“面料生产、设计研发、布艺织造、印染后整理、成品智造、平台销售、智慧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 历年来,许村家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高达35%以上。家纺产品年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多达28亿米,可绕地球赤道70圈,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块布”到“一个家”再到“一座城”,许村人的步履不停、创新不止。当下,许村正在大力发展时尚产业,拥有服装经营主体7000余个、服装企业1500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许村辨识度的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特征。特别是去年以来,许村敏锐地抓住“国潮风起”的机遇,大力进军“国风服装面料”新赛道,全镇超100家企业,2000台提花机从事生产国风面料,最高日产量达3万多米,“国潮时尚小镇”开始声名鹊起。

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办到了家纺产业链上,是推动纺织非遗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在家纺产业集群地举办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能够进一步开拓当地纺织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眼界和思路,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高质量发展,提升家纺产业文化内涵和设计创新,对于全国纺织工业具有示范引领意义。”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教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祝成炎表示。

交流研讨,探索纺织非遗发展新道路

在现代生活中,已传承千年的纺织非遗应如何发展?非遗涌动国潮,如何提升纺织行业文化软实力?通过纺织非遗,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之美?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大会暨2024·中纺非遗许村沙龙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项目传承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纺织行业协会、服装及面料品牌企业、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设计团队、纺织产业集群、知名文创企业、各大电商平台及有关商业实体专业人士等围绕“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主题,通过主题演讲、专题研讨、推介对接、合作签约、报告发布,座谈交流等,就如何推进纺织非遗产业化、市场化、生活化?如何突破纺织非遗瓶颈,以文化赋能纺织新质生产力,助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探索纺织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新道路。

纺织非遗传承,最终要落地到产业。本届大会集结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纺织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知名服装设计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优秀纺织企业、知名文创企业、各大电商平台、有关商业实体专业人士及重点媒体等纺织非遗领域专业资源,搭建起了行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大平台。

大会上,中国纺联非遗办、海宁中国家纺城、浙江理工大学、四川文旅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松雷集团、桐乡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内容涵盖标准合作、共创展示空间、产学研合作、设计大赛、纺织非遗孵化、转化战略合作等。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总结会,发布了“学员作品成果集锦”“公益教学片”等。该项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博柏利集团支持,于2022年1月启动,项目3年内走进十个少数民族,对具有一定传统手工技艺的200名女性进行了设计审美能力提升培训。

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新青年工作座谈会上,历届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和新青年共聚一堂,交流推介自身企业、特色,分享经验、总结教训,寻求合作机会,实现资源共享。

与会嘉宾还调研了海宁特色产业,参观了海宁文化地标,深入了解海宁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