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别人拍视频,自己被迫出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11月13日,记者从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获悉,有市民因遭遇类似情况打官司,获赔1万元。
2022年10月,武汉市民小丽(化名)到某餐厅就餐,有人在店内拍摄打卡视频。小丽看到摄像头转向了自己这边,急忙遮挡面部,明确表示不要拍摄自己。拍摄人员随即移开镜头,继续拍摄餐厅内其他场景。然而几个月后,小丽发现自己就餐的视频出现在网上,露了全脸,点击量近千,而且该视频还在线上持续播放。
小丽联系短视频平台,要求将该视频下线,遭到拒绝。2024年2月,小丽将该短视频平台告到法院,诉讼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删除了相关视频。日前,经汉阳区人民法院调解,短视频平台向小丽赔偿1万元。(据11月14日澎湃新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们的生活空间仿佛被无数的镜头所包围。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商场餐馆,随时可见有人拿起手机,拍摄身边的画面,分享给更多的人。这种看似轻松愉快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拍摄的人或许浑然不觉,还觉得开心愉悦,但被圈入镜头的人却无形中承担了许多潜在的风险。
近年来,类似的争议屡见不鲜。比如,不少人在地铁站直播上下班人流,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还有顾客在温泉度假村泡温泉时,无意间成为了商家直播镜头中的宣传素材,引发了侵权纠纷。这些无处不在的镜头,不仅侵蚀了个人的生活空间,也让人们在公共场所感受到了莫名的压迫感,搅扰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试想,普通人无意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随意拍摄下来,放到网上供人审视点评,会让人感到何等的不安。
尤其是探店、种草之类的视频,拍摄者为了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和吸引力,往往会将自己到店的经过及品尝食物、体验服务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或许能获取更多点击量,但也难免会拍到其他顾客。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在网络上抛头露面,这种行为不仅可能造成被拍摄者的困扰,还可能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小丽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或许有人会认为,随便拍一下带到路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既然出现在公共场合,就可能会被别人看到,不想被拍是一种“矫情”。事实上,这种观念大错特错。在现实中被别人看到,和被拍了发上网,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一时一地的视频片段,很容易让人的行为、表情被过度聚焦和解读,让个人隐私被摊在网络舆论场中审视,更容易引发谣言和网暴。对个体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重压。靠拍摄所谓“生活场景”吸粉的人,将他人的日常行为当作流量密码,赚得盆满钵满,而由此带来的风险,却全部由被拍摄者承担,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这种随手乱拍、不负责任的风气,必须得到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案件中被判赔偿的是短视频平台,因为被拍摄者发现自己被拍后,联系了短视频平台要求将视频下线,但遭到拒绝,随后才提起诉讼,所以由平台承担赔偿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事件中只有平台有责任。如果拍摄者不顾他人意愿,擅自“不告而拍”,或是在明确被拒绝的情况下依然拍摄发布,同样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当前,随手拍他人照片发上网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很多拍摄者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也有许多被拍摄者完全处于不知情的状态,或是碍于维权麻烦而选择忍气吞声。但如果纵容这种风气,不加以约束和规范,侵权、泄密、传谣、网暴等风险一定会层出不穷。
因此,人人都掌握镜头的时代,也需要涵养出人人对自己的镜头负责的社会规则。除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个人权益之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在公共场所拍摄时尽量不要带无关人员入镜。除了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和授权外,还可以采用视频打码的方式保护他人隐私。
网络视频平台也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对于存在侵犯他人隐私、影响他人生活的短视频要及时下架,并对违法违规主播予以惩治。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法律常识的普及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随手拍”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及责任,增强民众的自律心和边界感,让大家在拿起手机拍摄时,心中能有一条清晰的红线。
用镜头记录生活,是个人的权利,也是时代的潮流。但唯有管好自己,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记录下美好的风景。
(来源:极目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