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李讷到纪念堂排队瞻仰毛主席,被工作人员认出后,言明可以走特殊通道,李讷婉言谢绝,直言:爸爸不喜欢人搞特殊待遇!
1998年12月26日,也是毛主席的诞辰,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到纪念馆瞻仰,缅怀。
因为前去的人很多,李讷默默的排着队,工作人员认出后,请她走特殊通道,但李讷却拒绝了,只因父亲不喜欢人搞特殊待遇。那么毛主席还有哪些注重家风家训的例子呢?
毛主席的孩子
1998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辰,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馆,去瞻仰,缅怀毛主席。因为来的人太多,纪念馆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突然,一名工作人员神色变了,他盯着人群中一位衣着简朴,神情落寞的老人,在仔细端详了老人一会后,他终于认出此人。他立即上前,搀扶着老人,说:“您来了,怎么不通知一声,那边有特殊通道,不用排队,我带您去。”
那人却摆摆手,说道:“不用,我就想看看爸爸,不麻烦你们了。”
原来此人正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如今她都快六十岁了,毛主席也离开二十几年了。自从毛主席纪念馆建成后,她常来看望毛主席,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渐渐认识了她。
工作人员看着长长的队伍,就劝她,走特殊通道,李讷却说:“爸爸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不要特殊化,我要是这么做了他会不高兴的。”说完她又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
等到李讷跟随人群来到毛主席的面前,她眼眶发红 ,眼神里充满了思念与懊悔,她多想再回到从前,像小时候那样投身到父亲的怀抱啊!
毛主席此生有许多孩子,可因为战乱,最后只有几个孩子平安长大,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孩子,也是童年过得最幸福的孩子。
不同于从小流落在外,受尽欺凌的毛岸英兄弟俩,和自小与父亲分别,在苏联长大的姐姐李敏。李讷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陪伴下成长的,她是陪伴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孩子,也最受毛主席的疼爱。
李讷于1940年出生在延安,从小跟着毛主席在革命的环境下成长。毛主席曾化名"李德胜",熟读《论语》的他很喜欢"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后来他为两个女儿改名,将他与贺子珍的女儿改为李敏,与江青的孩子改为李讷。
李讷从小跟着父亲,随着战局的变化,辗转各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们的生活才安定下来。毛主席是个慈父同样是个严父,在家时,他对女儿是百依百顺,可一旦涉及到原则问题,毛主席绝不留情,谁说也没有用。
李讷天资聪慧,聪明好学,可身体不太好,9岁的时候她进入北京育英小学读书。毛主席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可他却不希望孩子因为他的身份,享受"特权"待遇,他认为那样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对其他人也是一种不公平。
因此,毛主席要求李讷在学校隐瞒身份,不要提自己的家庭背景,当时李讷的家庭成员表中,父亲的名字是王鹤滨,此人是毛主席的秘书兼主治医生,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人注意李讷的身份。
毛主席的家规
毛主席为人刚正,注重家庭教育,不允许家人利用特权,搞特殊待遇。
上回说到,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去纪念馆缅怀毛主席,被工作人员认出后,请她走特殊通道,李讷没有同意。因为她从小跟在毛主席的身边,知道父亲最讨厌其他人利用特权,搞特殊待遇。
中国自古就有家书家训的传统,“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好的家规家训,可以传承家族文明,教养子孙,启迪后辈,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是近代以来中国有名的书法家,词作家,文学造诣颇深的毛主席深知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平日里很重视家庭教育,他曾给儿女写下数十封家书,可以窥见其教子理念和治家经验。
1930年,因为国民党的迫害,杨开慧不幸牺牲,此后毛岸英与毛岸青流落上海,他们的弟弟毛岸龙也在那时不幸夭折了。兄弟俩在外流浪了五六年后,中央组织才找到了他们,并将他们送到了苏联学习。
1938年,彼时他们父子已经分别十年之久,当毛主席收到苏联的来信,看到他们兄弟的照片时,激动不已,赶忙给他们回信。
他在信中写道,他很想念他们,很高兴收到他们的来信,并祝福他们生活健康,愉快和进步。这封信并不长,可也能看出毛主席对他们深切思念。
此后他们父子间“鸿雁传书”,往来更加频繁。
1941年1月,当毛主席得知,毛岸英在莫斯科的儿童学校担任团支部书记,并且还担任地区的团委委员,看到儿子在政治上的进步,他百忙之中,再次写信给他。
他在信中写了很多,除了夸奖他们最近取得的进步,还给兄弟二人提出一些建议。毛主席在信中道:“你们年纪尚轻,应潜心自然科学学习,少谈政治”,希望他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最后他提到自己的建议仅供参考,不干涉他们的决定。
除了关心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毛主席在生活中也很注重对女儿的教育 。李讷从中学开始,就过上了寄宿生活,只有到周末才能回中南海,等到1959年,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吃住依旧在学校。
毛主席为人刚正,不喜欢他人找关系,搞特殊。大学时,李讷每次回家都坐公交车,平日里也穿着朴素,同学也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因为李讷离校晚了,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跟随主席多年,他也是看着李讷长大的,知道主席一向要求严格,可他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就瞒着主席派车去接她。
后来得知此事的毛主席很是生气,他批评李银桥,说:“别人的孩子能走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毛主席态度坚决,不许他们以后去接人,说让她们以后骑自行车回来。
李讷上大学后 ,因为从小上干部学校,身上也沾染了几分干部子女的傲气,可很快她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她还将这件事写信告诉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后很高兴,他回信给她,说很高兴她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让她日后多学习,多与同学交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这样将来才大有可为。
毛主席除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少说空话多做事实,不要搞特殊化,他还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平日里吃的饭菜都很简单,从不提要求。此外,毛主席还坚持三条原则,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不为亲撑腰。毛主席的行为,为他的子女树立了良好榜样,他的几个孩子都受到他的影响,日常生活都很低调,简朴。
毛主席离世
毛主席离世,李讷开始新的婚姻生活,她来到湖南韶山,完成父亲的遗愿。
上回说到,毛主席注重家风家训,平日里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也很重视其思想品德教育。毛主席为人刚正不阿,不允许家里人依仗身份搞特殊待遇,哪怕是最宠爱的小女儿在上学时也是自己坐公交车,不许人接送。
1965年,李讷大学毕业后在《解放军报》当了一名编辑,此后不久,“十年动荡”的洪流席卷全国。李讷在当上《解放军报》的总编辑不久,就被调到毛主席的身边当联络员,主要工作是了解北京各大高校的运动情况。
李讷有过两段婚姻,1970年当时毛主席安排李讷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李讷在那里结识了比自己小几岁的小徐,小徐是东北人,家境普通,只有初中学历,可李讷并不在意那些,后来两人坠入了爱河。
当年8月,他们准备结婚,并递交了申请,那里的领导当时就惊住了,赶忙将此事告诉给毛主席。毛主席一向尊重女儿的决定,在询问过男方的家境和人品后,犹豫片刻后就同意了。江青知道此事后,她大为恼火,坚决反对,可最终李衲还是决定嫁给他。
不久后,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无法到场的毛主席让人送来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新婚礼物。可因为个性与志趣的不同,婚后的两人并不幸福,矛盾也越来越多,最终这段婚姻以失败告终,离婚后,怀有身孕的李讷就此回到了北京。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去世了,没等李讷反应过来,“四人小组”被粉碎的消息又传了过来,江青被逮捕入狱。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让本就身体不好的李讷,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中,此后她和儿子搬到北京西郊开始生活。
当时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看着李讷如此辛苦的养育孩子,很是心疼,就想着为她再说门亲事,李衲却担心她母亲的身份,没有人愿意。
当时李银桥有个战友叫王景清,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后被调到云南军区任职,他刚好到北京出差。李银桥了解他,知道他也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他比李讷年长,为人正直,能照顾人,李银桥觉得他们很合适。
后来两人见面,并逐渐加深了解,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决定结婚,婚后李讷的儿子改姓王。后来李讷夫妇还曾一同到秦城监狱看望江青。江青也对女儿的婚事很满意,认为女儿有了一个好归宿。
生活中,李讷也时常想起父亲,她一直记得父亲晚年病重时,一直念叨着回湖南老家韶山看看,可直到去世,毛主席也没能再回去。李讷记得父亲的遗愿,她决定找个机会回趟韶山,为父亲了却心愿,她也看看当年父亲居住过的地方。
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来到韶山,为了不引人注意,她穿着朴素,十分低调,当她看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抚摸到父亲曾经使用过的物品时,泪水不禁流了下来,朦胧间她好像看到了曾经的父亲,趴伏在桌案上,书写着那段青春年华和峥嵘历史。
尽管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可他的精神,意志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紧跟革命先辈的步伐,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行动和努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