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观
智能乡村建设
智慧乡村(智能乡村)是响应国务院号召,顺应中央政策,迎合时代背景,构建的以政府、村民、企业良性互动为基层的全国性三农服务项目。项目是通过帮助政府搭建智慧化平台及在乡镇建设基层服务中心,帮百姓、乡镇做好信息采集、发布、推广与共享,落实民生服务,建设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以管理、宣传、服务为切入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扩展性智慧化综合农村服务体系。
01
热点聚焦
我国新增7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是本届入选乡村最多的国家。至此,我国的“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居世界第一。
我国此次入选的7个乡村跨越东、中、西部,在地域、文化、发展模式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充分反映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就。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核心区。当地村民以梯田、房屋、生产生活方式等资源入股,走出一条全民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之路。
官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是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观园”。通过改善和活化利用土楼,融入休闲业态,官洋村正在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中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精准扶贫”理念在这里走向全中国。如今,通过文旅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十八洞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振兴新图景。
联合国旅游组织自2021年起发起“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旨在促进旅游在重视和保护乡村及其相关景观、知识体系、生态和文化多样性、本土价值观和活动以及美食方面的作用。(新华网)
第五届“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成功举办
11月1日至3日,第五届“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在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为主题,旨在通过多方经验的分享交流、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碰撞为当下和未来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命题之一,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组成的联合团队在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已七年。该论坛依托于万涧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以间隔年的形式在北京、潜山两地轮流召开。
本届论坛召开所在地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位于程冲村程家老屋,项目借助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规院等院校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对弹腔、木偶戏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保护和传承。
论坛上,潜山市黄铺镇党委委员、黄铺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南分享了黄铺村从三村合并之初的困境到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四个阶段的转变历程和成就。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蟠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董事长贾学芬讲述了蟠龙村从煤矿关停和汶川地震后的废墟上将产业发展与社区治理相结合,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带领村民发展文旅产业的工作经验。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公益组织的40余位专家学者、机构代表与七位实践分享人围绕产业振兴实践研究、文化振兴实践研究、人才振兴实践研三个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特聘专家聘任仪式以及潜山弹腔非遗展开幕暨潜山市与修武县地方民众戏剧文化展演活动。(农民日报)
02
《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解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快发展饲草产业,保障我国奶类、牛羊肉等畜产品供应,优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
《意见》明确了5个方面政策措施。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支持各地合理利用耕地、草原以及农闲田、撂荒地、果园隙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发展饲草生产,力争到2030年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35亿亩、产量达到1.3亿吨。二是大力推进“以种适地”,坚持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积极探索不同盐碱区治理和利用模式。有序推进盐碱荒地治理,分类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强化种地适配,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三是加强饲草生产基础建设,结合现有政策项目,支持引导饲草生产,建设一批优质饲草产区,提升天然草原鲜草产量,提高饲草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深入推进草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建设饲草育种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选育并推广一批高产高蛋白、抗逆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力争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五是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构建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快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设备研发应用,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积极发展饲草订单生产和专业化服务,健全牧区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
《意见》要求,各地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加强衔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将饲草纳入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建立健全饲草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逐步建立饲草产销信息发布机制。强化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更具针对性支持政策。(农业农村部网站)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解读
11月6日《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印发。根据《计划》,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0年,各项指标进一步提升。
在完善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政策体系方面,《计划》强调,要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和相关标准,动态调整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的数量和边界,细化并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区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应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善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划定技术要求,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精准编制差异化准入清单,提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要求。形成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分区成果,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并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衔接。
《计划》提出,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加快产业绿色化转型,同时,推动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气态及粉尘等无组织排放、防渗漏、防流失、防扬散等审核及监管要求。工程设计应按照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为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提供工程条件。
在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方面,《计划》强调,严格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确保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应纳尽纳。加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环境管理,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标准规范落实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要求。完善重点场所和设施设备清单,全面查清隐患并落实整改,优化提升自行监测工作质量,积极推进防腐防渗改造、存储转运密闭化、管道输送可视化等绿色化改造。
针对长期积累的严重污染问题,《计划》指出,要强化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全面启动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推动各县(市、区)应查尽查,分阶段应治尽治。2027年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集中的重点县(市、区)基本完成溯源。优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路线,对于耕地周边涉重金属历史遗留矿山,协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
推动重点区域污染地块治理。加强产业转移、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腾退等地块监管,有序推动暂不开发利用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开展沿江一公里化工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查清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腾退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严防污染入江。加强重点行业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
实施高风险地块重点管控。加强优先监管地块管理,针对周边存在饮用水源、居民区等敏感受体的高风险地块,建立重点管控清单;结合实际情况,清理地块内残留污染物,阻断污染扩散途径,消除对敏感受体的影响,2027年年底前,清单内地块完成重点管控。对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化工园区实施风险管控工程,2027年年底前,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中国环境网)
03
实践动态
全国智慧农业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2024年11月8日至9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智慧农业现场推进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李敬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发展智慧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要从战略高度、政策维度、实践角度3个层面深化理解认识,切实增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执行力。各地要瞄准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两大目标,着力破解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3个环节的瓶颈问题,通过政策拉动、典型带动、技术驱动、服务推动,加快智慧农业全面发展,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
会议强调,要加强统筹谋划,持续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布局,健全智慧农业工作推进机制;要结合实际推进,重点把握好成本与收益、重点与一般、政府与市场、发展与安全四个关系;要注重示范推广,抓好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培育一批智慧农(牧、渔)场;要坚持久久为功,打好长远发展基础,塑造持续发展新动力,压茬推进阶段任务。
会议要求,各地要做好《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宣贯及解读,把准目标方向,制定工作方案,以务实的态度切实抓好落实。要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做好宣传推介。(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河南省召开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暨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推进会
11月13日河南省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暨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推进会在漯河召开。会议指出,冬春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形成系统完备、循环通畅、排蓄可控的农村沟渠网络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筑牢粮食生产基础。
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按照新部署新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要统筹推进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各地要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同时分区分类、突出重点,强化保障,加强管护,提升农田抗旱排涝能力。要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集中排查整治,夯实粮食生产根基。要加快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大力推进灌区建设管理,全力做好农村供水保障。
此外,会议还对做好冬季麦田管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高效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年度任务、维护农业农村大局稳定等工作作出部署。
为全面改善农村排水设施条件,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日前,河南省印发了《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从2024年10月起,以县域为单元,以“三沟四渠”(田沟、路沟、村沟和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行动。(中国农网)
04
国际视角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4年粮食及农业状况》
11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发布《2024年粮食及农业状况》,该报告通过对156个国家的精准调查,确认全球农业粮食体系的隐性成本每年高达约12万亿美元,其中约70%源于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同时与心脏病、卒中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此类成本已大大超过环境退化和社会不平等造成的成本。
今年的报告在2023年版报告基础上开展了更深入的分析,通过真实成本核算揭示与粮食生产、销售和消费相关的全部成本和收益,包括未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的“隐性成本和收益”。报告对相关成本估计值进行了更新,按不同类型农业粮食体系予以区分,并为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变革指明方向。
农业粮食体系从传统型向工业化型的转变是一项历史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业粮食体系面临各自不同的结果和隐性成本。为此,今年的报告探讨了隐性成本在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农业粮食体系中的具体呈现。
报告呼吁以价值为导向驱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打造更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包容、更高效的农业粮食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超越国内生产总值等传统经济方法,转而采用真实成本核算法去计算隐性成本。决策者可利用这一方法做出更明确的选择,提升农业粮食体系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它们在粮食安全、营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实现这一转型还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隔阂,让卫生、农业和环境部门的政策相互保持一致,确保收益和成本能在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公平分配。(农民日报)
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举行
日前,由科技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这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第一场省部联合举办的对非创新合作重大活动。中国、非洲等32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近800位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话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非洲科学院,正式发起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介绍,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即将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整合、从单线到网络的升级,助力开启中非合作共赢新篇章。将通过加强中非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和非洲现代农业发展,助力非洲减少饥饿与贫困,服务中非农产品贸易,促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非盟《2063年议程》,携手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联盟将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绿色发展等中非农业共同关注,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非农业科技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深度整合。
本届论坛面向全国共征集到中非科技创新合作成果321项,现场组织17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国际企业孵化中心等成立、授牌。组织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及第三届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等成果13项,共享中非创新成果。组织现场签约21项,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空间技术、公共卫生、消防应急、人文交流等领域,共绘中非合作蓝图。(农民日报)
05
数据洞察
中国苹果产量蝉联世界第一
11月6日至7日,2024中国苹果产业品牌大会在山东省威海市举办。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副所长和法涛在大会现场发布《2023年度苹果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苹果产量蝉联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57.36%。
从国际看,世界苹果年产量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欧盟、土耳其、美国、印度和伊朗,总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89%以上。其中,中国苹果产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占比57.36%;其次为欧盟,产量为1268.30万吨,占比15.29%;土耳其、美国、印度位居第三至第五位,产量分别为496.80万吨、430万吨、240万吨。
从国内看,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约为2901万亩,比2022年减少3.30%。西南冷凉高地及新疆等特色产区种植面积持续增长,黄土高原与环渤海湾两大优势产区种植面积稳中有降,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量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度全国苹果总产量为4960.17万吨,同比增长4.27%。生产成本方面,2023年全国单位面积苹果生产总成本平均为5451.3元/亩,同比上升4.62%。(中国农网)
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2.48亿
我国目前已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也日益成为带动旅游市场复苏、县域经济发展、城乡消费扩大的重要动能。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2.48亿,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为1.32万亿,同比增加9.8%。
自2021年起,我国连续四届参与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评选,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15个中国乡村,是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不断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魅力和最真实的美丽中国。(央视新闻网)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