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正在珠海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目光。

此次展会汇聚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2家企业,展现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成果。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大陆首次发布的歼-35A战斗机,引发了岛内舆论对其潜在威胁的讨论。

一些“独派”人士声称,歼-35A等新型战机的亮相将对台湾构成更大的安全威胁,这一观点自然引起了国台办的反驳。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指出,大陆在航空航天及国防领域的进步,并不是要对台湾施加压力,而是为广大台湾同胞提供了一份强有力的保障,保护他们免受“台独”分裂势力及外来干涉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航展期间,许多台湾青年和媒体人也前来观展,航展上展示的不仅是高科技的飞行器,还有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岛内媒体炒作歼-35A的威胁论,显然是为了给民进党当局寻求继续推动“台独”提供借口,同时也为其向美国采购武器开辟了辩解的空间。

最近,民进党当局已经表态,希望能够向美国购买60架F-35战机,计划支出接近5000亿新台币(约合1112亿人民币)。

他们自己做贼心虚,才会害怕解放军的战机越来越先进、利剑越来越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岛内也同样有一大批热爱祖国,会真心实意地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动的有识之士。

今天主要说的就是台湾前海军舰长吕礼诗,他的出现和真情流露足以打破一些固有的误解和偏见。

当他置身于珠海航展现场,面对面接触到比如歼35A战斗机、红旗-19地空导弹等中国最新的军事装备时,他哽咽表示:我想让台民众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强。

在我军“福建舰”航母战斗群的展台前,吕礼诗表示,通过这次航展我看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强起来了。

这种哽咽不是因感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同和骄傲。这种情感并非来自他个人的情绪波动,而是对两岸统一的共同期待。

对于任何一名关注国防工业的人来说,这届珠海航展都是一场难得的视觉和信息盛宴。

中国国防工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堪称“大国重器”的装备首次亮相。

从空军的双隐身战斗机“歼35”和“歼20”,到创新地空导弹“红旗-19”,还有海军的歼15T舰载战斗机,这些装备都代表了中国当前乃至未来的军事技术水平。

那么,为何这些装备引发了如此多的讨论和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仅因为它们在具体战争情境中将发挥的直接作用,更因为它们象征着中国已不再是徘徊在世界军事科技低端的国家,而已经跻身于全球顶尖行列。

据统计,中国的歼20战斗机数量已经超过了亚洲多个国家F-35战机的总和仅次于美国空军。这表明了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巨大飞跃。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国军事技术的崛起并非一夜之间完成的奇迹,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早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便开始以有限的资源补充装备,逐步迈向现代化。

随着1959年国庆阅兵台上首次出现国产59式中型坦克和国产战斗机,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独立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

然而,技术断层曾一度成为中国国防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初步改善,通过有限的国际合作和仿制,中国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90年代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则为中国打开了进一步发展的窗口,得以迅速吸收和转化国外的先进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歼11、歼15和歼16等重型战斗机家族迅速成型,形成一支令人生畏的空中力量。

到了21世纪,沈飞公司已经完全掌握了现代战斗机全套生产工艺,推出歼35及其出口版本,甚至引起巴基斯坦等国的采购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两岸关系,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科技的力量。在地缘政治场景中,军事科技不仅仅是在战斗或威慑中的工具,它也是一种外交筹码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以吕礼诗为代表的台湾人士,通过亲眼目睹大陆的科技成就,拉近与祖国内地的心理距离。这样的纽带是任何单纯依靠政治手段无法达到的。

可见,中国的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国际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及全球政治格局。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或许不再只是简单地依赖于政治对话,它需要更多的科技交流和共同发展来搭建理解与合作的桥梁。

不可否认,中国在科技和军事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全球角色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国际援助等软实力的提升上,也在硬实力如军事防御、区域安全等方面得到充分展现。

诚然,任何国家的兴起都会面临质疑与挑战,但中国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即坚持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

正如珠海航展所展示的那样,中国有能力制造世界一流的军事装备,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和平稳定的信号。